词条 | 户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户帖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户籍册子。专为调查户口而设立。户帖中登记项目有户主籍贯、居住地、家人之性别、年龄及与户主关系和家庭总人数等。户帖名目始自唐宋,而明代最为完备。明制,每户由官府发给格式和调查纲目统一之户帖,填明所有项目,分一式两份,在帖左端编列字号,加盖户部官印,截取一份交本户收执,另一份缴回户部。户部据户帖进行编制全国户籍。明代户帖亦记田地顷亩数目,但不记税粮之数,乃纯粹为调查户口而设立之原始文件。 ①宋代政府发给民户的纳税凭证。户帖由地方官府按统一格式印造,其上详细开列每户所有田地房屋的土色、亩步、间架、方位、四至等情况,还详载该户应缴纳的租税数额,作为州县催科赋税的依据。《宋史?食货志》载:“(方田)凡田方之角,立土为?,植其野之所宜木以封表之。有方帐,有庄帐,有甲帖,有户帖;其分烟析产、典卖割移,官给契,县置簿,皆以今所方之田为正。”户帖因详载民户田产,在田事诉讼中可以用作确认产权归属的法律依据。北宋徽宗宣和(1119―1125)年间给系官佃户亦发户帖,开列所佃田亩及应纳租课,作为承佃文据。②元及明初为登记户口、征调赋役而编制的户口簿册。元政府括户之后,给登记在籍的各户发放一份有官家印押的户帖。户帖上注明该户的丁口、资产和承担赋役情况,军、站等户注明签发和当役情况。《元典章?户部三?异姓继承立户》:“今次追到万洪户帖查照,与各人所供相同。”又《抄数户计军产》:“有司随即出给印押户帖付各户收执。”元居民无户帖,或户帖上无名者,即为漏籍户或外来游食户口,要受官府处罚。明洪武三年(1370年)行户帖制,颁行全国。每户由官府发给户帖,注明籍贯、丁口、名岁、事产等项,事产详载产业(不动产和动产)情况。户别亦于后附见。官府所存底本名户籍,作为核实人口、征派赋役的根据。每年由各地地方官汇计本地户口的增减造册呈报,以便更定。《续文献通考?户口考》载:“民者国之本也,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户帖。于是户部置户籍户帖,各书户之乡贯、丁口、名岁,以字号编为勘合,用半钤印记籍,藏于部。帖给于民,仍令有司岁计其户口之登耗,以闻,著为令。”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黄册制度实行,户帖制渐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