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户族聚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户族聚居分类:【中国民俗】 这是构成陕西各地村落的最主要形式。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殷末周族初兴时,古公?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避薰育戎狄的侵害,率所有宗族、亲族奔豳,并渡漆、沮水,过梁山,在岐山、扶风、凤翔一带,开始 “营筑城郭室屋”,并贬弃 “戎狄之俗”,“而邑别居之” ① 。可以看出,一些贵族宗亲就聚居在营筑的城郭室屋,一些身份低下的 “士” 和奴隶,则被安插群居于乡野的 “邑”,并分给土地农具养家以及供养贵族; 即使发展到后来的 “井田制”,这种聚居风俗也没有多大变化,逐日形成陕西各地聚居的村落。宗族、亲族繁衍的户族,按一家一户排列,构成房舍鳞次栉比,有出有入,前后有门,所形成的庄基,几乎是相同的规格。后世村庄以姓氏称谓较多,其俗正是同姓宗族或异姓宗亲聚居而形成的,单姓的诸如称王家庄、赵家堡; 联合异姓宗亲的诸如称余楚村、吴阎王庄等。历代管理同姓或异姓宗族、宗亲,都有相应的宗规族规,以及选举德高望重、寿高资深的族绅、族首,以处理同氏族间的纠纷和土地、赋税的分配、交纳。村落户族相居,形成邻里和睦关系,竟至代代相沿不变; 遇有异姓客户迁居,还要征及同宗族间村民的意愿。这种村落风俗,即使汉代刘邦称帝,太上皇刘湍居住宫室不便,也举家举邻搬至新丰,按旧村落居住模式重新建屋,对门、邻居、玩物摆设一切不变,以求适应乡居生活。可见这种村落宗族、亲族聚居的传统习俗,被顽强地、稳定地、长久地继承下来。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