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户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户调分类:【传统文化】 一种税制。按户征收,实行于三国时期曹魏和西晋、北魏。户调最初出现于东汉末年,《三国志?魏书?赵俨传》:“建安二年……都尉李通急录户调。”曹魏时将户调定为正式税制,规定每年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西晋之户调征收采用“九品相通”制,即将一个地区户调总额按区内各户贫富情况分九等搭配,资财多者多出,资财少者少出,不是每户平均分配。并规定“丁男(十六岁――六十岁)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十三――十五岁和六十一――六十五岁)为户者半输(即按丁男之户减半交纳)。诸边郡,或三分之二,远者三分之一。夷人(少数民族)输 (cóng淙)布,户一匹,远者或一丈”(《晋书?食货志》)。其后北魏之初,亦实行“九品相通”户调制,直至推行均田制后,户调才并入田租,合称民调。《魏书?食货志》云:“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民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奴任耕,婢任绩者,八口当未娶者四,耕牛二十头当奴婢八”。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