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房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房名分类:【传统文化】 以家族祖先所住房屋名称作为对家族的称呼,后转以为姓。此俗流行于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如羌族一些地区的余姓和王姓人家,相传其早年祖宗房名叫“俄日”(羌语音译),是“鱼”或“大王”的意思,其子孙便以汉语谐音“余”和“王”为姓。今理县龙溪乡龙溪寨的火坟碑及回龙寺的钟铭上尚有清乾隆三十二年所刻的房名毛耳志、何必志、勉伍志、何我勺、男不勺、罗志保、保寿保等,这些家族的后代大都以房名的第一个音作为姓,如房名为苏蟒达的姓苏,房名为哭吾己的改姓苟(羌语“哭”义为“狗”,“苟”取其汉语谐音)。近代藏族贵族和大商人也有以房名称呼其家族的,用于人名前相当于汉族的姓,如雪康?土登尼玛,雪康是房名,其他如邦达、阿沛、协扎、吞巴、诺噶等都是标志其家族的房名。 过去,羌族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祖传的小房名,这些房名也就是羌族的姓氏。汉唐时期,部分羌族已改用汉姓;明清以来,由于各民族间交往频繁以及地方官吏的提倡,大多数羌民改用了汉姓、汉名。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理县龙溪乡龙溪寨的火坟碑及回龙寺的钟铭文所记载的房名有:毛耳志、何必志、勉伍志、何我勺、男不勺、罗保志、保寿保等。后来这些房名逐渐转换成了汉姓,一般都是以房名的第一个字为汉姓,如苏蟒达改姓为苏,哭吾已改姓为苟(羌语读哭为苟),余级志改姓为余,耿家志改姓为耿等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