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扁鹊与齐鲁医学文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扁鹊与齐鲁医学文化分类:【地域文化】 春秋战国是我国医学理论奠定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在此得以确立,并产生了第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创建中,齐国卢医秦越人,人们号称扁鹊的,做出了杰出贡献。齐鲁百家学派荟萃,医家也占有一席之地。医学是齐鲁文化的组成部分,同其它学派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史学家陈直认为,春秋战国至秦汉,中国医学分齐、秦两大派系;以医缓、医和为代表的秦医派重针灸,以扁鹊(秦越人)为代表的齐医派重汤药。②这说明齐鲁医学文化是比较发达的。 用药物和针灸等手法治病,起源于何时?我认为它应当与人类历史同在。至于专业的医生和独立的医学的出现则较晚,医生是社会分工后才能出现,医学则是文明社会的产物。齐鲁医学家的先驱秦越人,出现在齐鲁文化繁荣的春秋战国时代,是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的。 (一)齐鲁医学渊源
一提到齐鲁医学,人们便会想到扁鹊。但扁鹊是中国古代神医的代称还是一个具体的人名,学术界颇有分歧。司马迁把他写成一个人,是卢医秦越人。但是司马迁笔下扁鹊活了四百余年。因为他曾给虢太子治病,给赵简子治病,给齐(一说蔡、或说魏)桓侯治病,最后被秦武王的御医李醯杀害。(见《史记?扁鹊传》)虢国早在公元前655年灭亡,赵简子死于公元前475年,李醯杀害秦越人于公元前307年。时跨春秋初至战国末400余年。一个人的寿命是没有那么长的。《史记》中的扁鹊记述,显然有误。日人滕惟寅在《扁鹊仓公传割解》中认为,轩辕黄帝时有个“上古神医扁鹊”,至战国时扁鹊成为“良医”代号:“周秦间凡称良医,皆谓之扁鹊,其人非一人也。”我认为这个分析是可取的。因为秦越人有名有姓、扁鹊是人们对他的赞美誉称。在他的前后,良医不止一个,人们都誉称为扁鹊,只是除秦越人外,其他皆无留下真实姓名,所以司马迁就把数百年间凡称扁鹊的良医行事,都写到秦越人一人身上来了。 黄帝时是不是真有神医扁鹊呢?因为那是上古传说,很难断其有无。而且这个传说出现较晚,最早是《汉书 ?艺文态》著录有《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应劭认为扁鹊是“黄帝时医也”。这都肯定扁鹊其人。我们认为,不管是否扁鹊确有其人,黄帝时神医是定会有的,因为: 第一,传说虽然是历史的影子,不一定那么准确,但历史上没有真实的东西也不会留下影子,影子的背后是会找到一些根据的。 第二,齐鲁地区的传说时代,正是新石器东夷文化繁荣的时代,也就是考古上的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从地下考古发掘看,已找到医疗用的工具――针砭。古代治病,不外用药和手法,针灸是手法医疗之一。药疗和其它手法如按摩、推拿等很难留下实物遗存,只有针灸用的针砭可以保存下来。尤其是石器时代用的石针、骨针和玉针,是极不易消蚀尽净的。齐鲁地区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已有多枚针砭发现。如莒县、沂水发现四枚,三枚石质,一枚玉质;日照两城山、济南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中也各发现砭石和陶器“尖头器”。 ① 砭就是治病的石针。《说文》:“砭,以石刺病也。”《广韵》:“砭,石针。”颜师古云:“砭石,即石箴也。古者功(攻)病则有砭。”针砭起于东方,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所说:“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以上砭石、骨针、玉针的发现证实了这一点。陈直先生说齐医重汤药,秦医重针砭,与“砭石”起于东方齐鲁之地是否矛盾呢?不矛盾。因为秦人系东夷少昊部族嬴姓西迁的一支 ② ,把东夷人的针砭带去,故云其“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黄帝时神医叫扁鹊并不奇怪。因为东夷人多鸟图腾崇拜。尤其少昊族,以鸟名官,官职都取名于鸟名。其中众多官职中虽不见医官之名,我想其官肯定是有的,也一定取名于鸟。前些年山东微山县两城山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有一《针灸行医图》,画中一手切脉,一手行针的医者为人首鸟身。这个形象神话色彩浓重,正反映了东夷人的习俗,齐鲁传说中的神医叫扁鹊,后人称良医(包括秦越人)为扁鹊,就都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二)秦越人的医道及其医学贡献
秦越人,姓秦,名越人,战国卢(今山东长清县)人,因此,又称卢医。别人都称他扁鹊,而他自己却只称本名,《史记?扁鹊传》说,扁鹊自言:“臣齐勃海秦越人也,家在于郑。”郑所在不详,但齐人十分明确。后人考证他是卢人。如扬子《法言?重黎》:“扁鹊,卢人也。”高诱注:《战国策?秦策》同于此说。《汉书?高帝纪》韦昭注进一步明确指出:“扁鹊,太山卢人也,名越人。”《史记志疑》云:“扁鹊生卢,故曰卢医。”《黄帝八十一难经序》也说:“秦越人与轩辕黄帝时扁鹊相类,仍号之为扁鹊。又家于卢,因命之曰卢医也。”近人何爱华考证,秦越人家生于齐都临淄附近的郑阳 ① 。可取。 秦越人的姓名里籍,为什么“仍号”扁鹊,都已十分清楚,学术界的争论毋庸多说,其活动时间,当以战国齐桓公田午(卒于前357年)至秦武王(卒于前307年)之间半个多世纪以内。 秦越人生活的时代,正是诸侯割据,战争连年,人民多灾多难,疾病肆虐的时代。为了减轻人民疾苦,秦越人献身医学事业,周游列国,甚至深入民间为人治病。相传,秦越人出身微贱,曾经做过旅店管理员。后拜名医长桑君(生平不详)为师,并虚心向平民百姓学习,总结前人医学经验,成为一代名医。 秦越人医术精湛全面。《史记》本传云:“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也就是说他妇科、小儿科、耳目科都精,“随俗为变”。《史记》还说他,隔墙能看见人,给人看病,能看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如他给赵简子看病;赵简子五天不省人事,扁鹊入视,一眼便看穿赵简子的“心病”。他到虢,正遇上虢太子死已近半天了。他听人讲述了死的原因后,立即断定太子是假死,于是把太子救活。扁鹊过齐,入朝见齐桓侯。一见便说齐桓侯有病“在腠理”,不治将会加重。桓侯不听。过了五天再见时说:“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仍说没病。又过了五天,扁鹊又见桓侯时说:“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桓侯不应。又过了五天,扁鹊复见,望见桓侯,掉头就跑。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嫘石之所及也;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扁鹊仓公列传》)。 上文已经说明,虢太子、赵简子、齐桓侯,并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上下相差数百年,这些医例,绝非秦越人一人所为,司马迁把它们归于扁鹊――秦越人一人是不实的。但是秦越人医术确实高明,却是无可置疑的。《扁鹊仓公列传》载: 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止也。 秦越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奠基人,脉学的创始者。“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越人)也。”(同上),他的医学论著颇多。今传之《难经》一书,据考证为秦越人所撰。《汉书?艺文志》著录秦越人《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和《扁鹊脉书》。这些医籍对生理、脉理、病理、诊断、治疗、经络、脏腑、筋骨、血脉、气髓、俞穴、疾病针法等基本理论做了系统而深入的阐述。在脉诊方面提出“独取寸口”的创造性立说,如元代医学理论家滑伯仁所说: 《难经》盖黄帝《素问》、《灵枢》之旨,设为问答,以释其义。其间营卫度数、尺寸部位、阴阳五行、脏腑内外、脉法病能与夫经络流注、针刺俞穴,莫不该备,约其辞,博其义,所以扩前圣而(启)后贤,为生民虑者,至深切也。 秦越人对医学的贡献还在于他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春秋战国之际,是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和要求政治上全国统一,君主集权的时代,反映在哲学思想上,则是比较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的兴起。自然科学家,不管采取什么态度,他都离不开哲学家的支配。春秋战国时期唯物主义哲学反映在医学上则是否定鬼神巫术,讲究物理实际的科学态度。秦越人可说是唯物主义医学的代表。他一反三代以前,巫医之术不分的传统,把巫和医严格区分开来,信医不信巫。秦越人曾指出“病有六不治”,其中之一就是“信巫不信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对巫术给以彻底否定和致命一击,把医学从巫术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科学。这个贡献是很大的,故《淮南子?泰族训》说:“所以贵扁鹊者,非贵其随病而调药,贵其 息脉血,知病之所以生也。”这是指秦越人在医学科学上的贡献。 (三)秦越人对后世的影响
1.秦越人与齐医学派 秦越人博得扁鹊称号,可见其在当世的声誉、地位之高、影响之大。他和当时诸子贤哲一样,不仅自己行医开业,而且收徒传道,培养了众多弟子,形成一家。《史记》本传载: 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之,以更熨两胁下。 《韩诗外传》和《说苑》载,他还有弟子子同捣药,子明灸阴,子游(按:此非孔子弟子子游)按摩,子仪(或作阳仪)反神,子越扶形。这样,秦越人与其群弟子便形成了一个医学学派――齐派医学。这个学派对后来中国医学影响至深至大。至西汉期间,齐地出现了著名医学家淳于意及其学派,可说与秦越人医家学派一脉相承,故司马迁写《史记》将二人合写一传。 2.淳于意对齐医学派的继承与发展 淳于意,复姓淳于,名意,西汉初临淄人。曾为太仓长,为政廉平,被人尊称为太仓公。仓公家贫,从小喜欢医药方术。为了学医,他“不修家生,出行游国中,问善为方数者事之久矣,见事数师,悉受其要事,尽其方书意,及解论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传中提到名字的师承有淄川公孙光,临淄阳庆。 公孙光,淄川唐里人,“善为古传方”。淳于意拜他为师。公孙光觉得自己老了,便把少年时代学到的妙方全部教给了淳于意;再无所教时,便把淳于意推荐给了比自己高明的阳庆。 阳庆,临淄元里人,爵位是公乘(第八等爵,言得乘公之车)。淳于意拜他为师时,阳庆已七十余岁,自言:“我家给富,心爱公(淳于意),欲尽以我禁方书悉教公”。于是叫淳于意把老方子全部丢弃,“更悉以禁方予之,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甚精。”(同上)淳于意从阳庆那里学到了《黄帝脉书》、《扁鹊脉书》、《上经》、《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阴阳外变》、《药论》、《石神》、《接阴阳禁书》等。“受之三年,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同上) 从淳于意所学看,得黄帝、扁鹊脉诊真传,与秦越人同属齐医一派;他又长期学习阴阳方术之学,精于术数,也深得齐国学术传统。淳于意完全是齐文化的产物。 淳于意从阳庆那里抄写的那些古医书,是否能流传下来?按理是应当传下来的。因为,淳于意对所传“禁方”十分珍惜,一定精抄、密藏。后来因被人诬告,以罪传之京城长安,被其小女缇萦上书救出,还因此而得到汉景帝“诏问”(事当在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对诏问诸事,淳于意“具悉而对”。问答词被司马迁详细地写入传中,书目齐全,看来司马迁是看到这些书的。公元前32年,刘向主持、侍医李柱国校方技,便把这些书重新定名分别汇编于《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旁篇》等七家216卷医经和《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等十一家274卷经文中。这些医籍虽有些散佚,但有些还能在医籍中找到。据宋向元考证,今本《黄帝内经素问》中有些篇,如《上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经脉》上下、《奇恒》等,都与淳于意所受医籍名称相合,并有部分内容的残存。 ① 《史记?仓公传》中记载了淳于意答“诏问”时讲的二十五例诊治病案,后人称为《诊籍》。每例都有病人姓名、住址、病名、病因、诊断、脉象、治疗过程,病程及以后的详细记录,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都如实讲述。由二十五例病案看,淳于意看病以脉诊为主,四诊合用,诊断准确。在治疗上,针药同施,因病应变,采用综合疗法,力抵巫觋方术和迷信。《纲鉴易知录》云:“仓公医学,以经典师授为治疗宗旨,力抵巫觋方术之士。”同扁鹊一样坚持朴素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神化论。 淳于意对齐鲁医学的贡献除上述外,还承上启下,上承自黄帝至扁鹊阳庆的医学传统,下启冯信、宋邑等汉代名医。宋邑、冯信都是临淄人,淳于意的弟子。其弟子,据其本传载还有高期、王禹、杜信、唐安等,皆有所作为。 两汉之后,随着齐鲁文化的彻底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齐鲁医学也融进了中华统一的医学体系。但是作为潜在影响,仍长期存在,魏晋期间著名医学家、《脉经》作者、医书编纂家、高平(今山东省微山县)人王叔和(名熙)就带有明显的齐医学派重脉象的特点。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