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扇鼓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扇鼓舞分类:【中国民俗】 是流传在河北南部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俗名“打扇鼓”。在冀南的赵县、鹿泉市、栾城县、邢台县、邯郸县等地均有流传。扇鼓舞道具主要是扇鼓和鼓鞭。扇鼓是一面团扇形的单面羊皮鼓,鼓面直径25厘米左右,鼓柄20厘米左右。鼓柄下端是三瓣梅花形环,每瓣上各套有3个圆铜片,一晃能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鼓圈、鼓柄、鼓柄环均以细钢筋为材料。鼓鞭是一根50厘米长的细藤棍或竹棍儿,上面缠几缕红缨或花布条,酷似戏曲中的马鞭儿。打扇鼓时左手执鼓柄,右手执鼓鞭儿。走圆场时,扇鼓手随着节奏,边迈舞步边晃动扇鼓,使其发出响声,并适时用鼓鞭击鼓,同时口唱扇鼓词。鼓声、铜片撞击声和唱腔连成一片,显得热烈昂扬,别有一番韵味。 扇鼓舞(杜学德摄) 扇鼓舞较多,并有较完整的情节,常见的有《接总兵》、《药王经》、《逛山景》、《扑蝴蝶》、《四辈上工》、《吕蒙正赶斋》等。《接总兵》的内容是:把南天门上的红、绿、青、蓝等各路总兵接到凡间来观景娱乐,接着表演各种历史和戏曲故事,从而达到敬奉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和劝诫众生、抑恶扬善的目的。 扇鼓舞动作多变,舞蹈语汇丰富。从整体队形变化上说,有走圆场、老龙摆尾、搭天桥、二郎穿梭、摇船、抬轿、对梨花镜等,从单人动作来说,根据故事情节需要,利用扇鼓和鼓鞭儿,可以表演李三娘推磨、关公磨大刀、姜太公钓鱼、敬德背剑、小白龙缠腰、摇耧撒子、雪花盖顶、反背击鼓、斟茶满酒等。扇鼓舞可以十个八个人围圈打,人少时两个人可以对打,一个人也可以单独打一些曲目的片断。 打扇鼓不受性别和年龄限制,男性不多,中、老年妇女占多数。因为扇鼓舞本来就是庙会艺术,原是巫婆神汉谢神、娱神的舞蹈。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娱神作用逐渐淡化,而世俗性和娱人作用逐渐强化。 井陉拉花汉族民间舞蹈,流行于井陉县一带。井陉东南正村,现在仍保留着正宗拉花,舞蹈者扮三男三女,由甲、乙、丙、丁、戊、己六个为队,取“六合同春”之意。其中甲扮男撑伞,象征风调雨顺;乙扮女背包,象征丰衣足食;丙扮男执四块太平板,丁扮女执霸王鞭,象征文治武功,四季太平;戊扮男,己扮女,二人肩扛花瓶,象征家庭生活美满幸福。我国有将花象征祥瑞的传统,因此,拉花男女角色都要在脸上画花,并以走会方式交相往来。虽只为相邻各乡送去一份吉祥幸福熏但可“拉”来许多吉祥幸福,这便是拉花一名的由来。 井陉拉花(吴志国摄) 拉花的表演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行进中表演,叫“过街”,另一种是在广场或街头、院落表演,叫“打场子”,是拉花的主要表演形式,多走“四老观花”、“莲花吐艳”、“葫芦阵”等较为繁杂的花样。之后由“伞”与“包”,“板”与“鞭”和“瓶”,分别做双人表演,配以歌唱,反映一定的生活内容。 井陉地处太行山麓,为冀、晋两地的咽喉,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天灾连绵,兵变不断,艰苦的生活锻炼出井陉人民刚毅、倔强的性格。拉花舞蹈,在反映外出人跋涉山路的同时,还反映了他们对家乡的眷恋。金代以后,又吸收了女真人的舞蹈动作,从而使它具有山区生活与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双重特点。舞蹈动作可以概括为脚撇碾,膝屈伸,腰拧晃,肩滚转和臂的点、推、扣、翻等。在整个舞蹈过程中,身体就像被一根弹性很强的绳抻着一样,力度强时伸长,力度减弱时又会收或合,以此构成各种舞蹈动作间而不断、行云流水般的连接,“井陉拉花走不动”便是群众对拉花韵味的生动概括。 拉花伴奏的音乐曲目,仍是流行在当地的10首,其演奏顺序是《小二番》、《魔合罗》、《万年欢》、《腊梅花》、《雁南飞》、《相思谱》、《爬山虎》、《采椒》、《春夏秋冬》、《粉红莲》。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