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手扯绵兜讨蚕花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手扯绵兜讨蚕花

分类:【风俗文化】

在杭嘉湖蚕乡,人们以为从婴孩呱呱坠地,一直到寿终正寝,一生都与蚕花结下了不解之缘。孩子一生下来,所穿的衣衫,裹的袍裙,几乎都是柔软的绵绸所做。习俗以为给未满周岁的男孩子穿上用晚秋蚕丝缫织的绿衣裳,就容易抚养成人,长大后便能种桑养蚕,甚至捕鱼捉蟹也会是内行的。生日寿诞也离不开蚕花。老人做寿,儿女们给老人穿上绸衣、绸裤和绸布面的鞋子,寿堂上悬挂大红的绸彩球。至于婚礼上的蚕花风俗,那就更不必说了。

直至人死了,也还离不开蚕花。

在海宁,盖棺之前,死者的亲属要准备好一种丝绵兜子,按亲疏长幼次序排列,每二人合力扯开一只丝绵兜子,使之变成一张薄薄的丝绵,毕恭毕敬地去盖在死者身上,从头盖到脚。亲属越多,这种丝绵盖得越厚,死者也就越“体面”。人们称之为“扯蚕花挨子”。蚕花挨子,就是丝绵兜子。这显然是在死人脸上盖布的古俗在蚕乡的嬗变。

桐乡县也有这种风俗,人们称之为“讨蚕花”。届时一边盖丝绵,一边有一位与死者平辈的女人在边上唱歌:“手扯绵兜讨蚕花,亲人阴灵来保佑……”祈求死者的灵魂能保佑后辈儿孙们生活安乐,田蚕丰收。

也有的地方要让死者两只手里各握一颗茧子。在湖州,则要在棺材上盖上大红绸被面出丧。有几个儿子就盖几条,有长孙的还要加一条。

在海宁蚕乡,死者入殓之前,亲属们要排着队缓缓地绕棺材兜三个圈子,叫做“盘蚕花”。这时,死者的儿、女、媳、婿等主要亲属要手持一只升箩,盛上一升米,插四支蜡烛,另一只手持香,一起点燃;而一般亲属则手持一支点燃的蜡烛,然后一起跟着绕圈子。一边绕圈,一边口中念念有词,祈求死者保佑他们都能田蚕丰收。这也叫“讨蚕花”。仪式结束的时候,自家人也就是子媳辈要走进里屋;外边人也就是女儿女婿以及其他旁系亲属则要走出大门去。到里屋的人要把蜡烛供在屋内,让它继续燃烧,直至燃尽。在外边的人则将蜡烛吹灭,放在盘中,待丧礼结束之后,各自带回家中。当地风俗,奔丧的人照例要送一木盘的糯米饭,主人家收下其中的大部分,剩下一小部分让客人带回去。这支燃而未尽的蜡烛也叫做“蚕花蜡烛”,就放在这只木盘中被带回家。人们以为这种蚕花蜡烛放在蚕房里,也是可以保佑蚕花丰收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0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