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打春和劝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打春和劝耕分类:【风俗文化】 旧时,在立春前一天,江苏各地都有“迎春”礼仪。各地的地方官员要身穿朝服,出行迎春。常州迎春行列中,有盲人用五色纸扎糊成的春牛,五色纸由盲人随意拼用,糊好后看春牛身上的颜色,俗信黄多兆丰年,红多示火,青多示风,白多示水,黑多示疫。常州地方官带着迎春队伍要经迎春桥至孔庙祭天,并举行迎春仪式。苏州迎春行列中有优伶官妓或乞丐扮演的“观音朝山”、“昭君出塞”等赛神戏文,要到城东楼门外官渎桥的柳仙堂去“迎芒神”,要读祭文,敬供品,接春牛。扬州官府的迎春是到城东部的“蕃 观”,因观内有“后土祠”,供奉着后土娘娘。迎春行列中,也有由官妓或花鼓戏旦角扮成的“西施采莲”等戏文。春牛则是泥土塑成的全身涂五色的土牛,在后土祠祭奉过后土娘娘后,“春牛”又抬回衙门,以备第二天“打春”之用。 立春这一天的“打春”是用彩鞭击打“春牛”,边打边向“春牛”抛撒五谷,直到将泥牛打得粉碎,以此祈求“五谷丰登”。 立春第二日,有“劝耕”仪式。扬州知府和一班官员要到天宁寺西的“省耕旧舍”,由知府亲自驾牛套犁,亲自扶着犁把耕一耕,再象征性地撒些五谷种子,以示劝农耕作。 后来,迎春、打春、劝耕的习俗因是官府礼仪,其中又杂夹着太多的迷信成分,到了清末,此俗便不存在了。但立春作为一个重要节令,依然指导着人们的农耕生产。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