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打标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打标分类:【传统文化】 侗族民间生产风俗,侗语称“多标”。流行于贵州、湖南、广西毗邻的侗族聚居区。“标”,即“草标”。通常用“芒冬草”挽成耳朵形的大结,也有挽成田螺、箭头等形状,也有用其它植物、甚至生产工具作为特定标记,把它们插在某些物体或地域上,表示这些有标记的东西或地域已有主人,别人不得侵占。此风俗带有原始社会中“结绳记事”的痕迹。“单标”的种类各不相同,有“山标”、“水标”、“田标”、“寨标”、“鱼标”、“约标”、“门标”和“特标”等等,广泛运用于侗族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之中,反映了民间古朴善良的风貌。谁忽视侗家人打的标,把有标记的东西或地段占为已有,就会受到众人一致指责,甚至罚款。故“打标”在侗族民间,相当于保障私人所有权不受侵犯的律法形式。 布依族民间习俗,流行于部分聚居的农村。有插草标,插竹标和整理、削刻标三种方式。插草标分为占有标、驱邪避恶标两类。前者是引水入田或戽水抗旱时,在水沟岔口处插上打结的草标,以示此水别人不能使用;后者是用芭茅草打结,在背孩子出远门或背病人出门看病时插在背带上作为驱鬼的宝剑。插竹标属于提醒性标志,分两种情况使用,即家中有牛或猪下崽时,忌讳外人入圈,以免母畜奶少或不出奶;田里种庄稼尚未出苗时,勿使牲畜入内践踏,免遭破坏。整理、削刻标是一种简单形式的占有标,即在公共荒地开荒、林地伐木时,在荒地上堆几块整齐的土块,在要砍的树上削掉1块长形树皮,表示此地此树已有主人,别人不能侵占。除此,在本村“扫寨”和其他节日公祭期间,也将草标或竹标插于村旁路口,作为禁止外人进寨的标志。 亦称“打表” 、“多标” 。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际中形成的乡规民约。流行于侗、壮、彝等族。用芒冬草等植物绾成各式各样约定成俗的草结悬挂起来,作为标记,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或不应该怎样做。如果有人蓄意违犯,就会遭到舆论谴责或受到经济制裁。主要有“打鱼标” 、“打田标” 、“打山标” 、“打水标” 、“打门标”、“打特标” 等。 打标是瑶乡的一种特别告示。即用几根草结在树枝或竹枝上,如果那里没有树木和竹子,就将草标放在石头上。目的是告诉你此处有危险、不安全,提醒人们注意。当你发现灌木丛中有草标时,你就要注意,因为草标告诉你,方丈之内有捕猎的套子、夹子或陷阱。“打标”还有报警的作用,例如山洪暴发、堤堰塌毁、渡桥危险等情况下,发现险情的人会在危桥桥头、堤岸左右、山洪暴发区旁打上草标,告诉人们需绕道躲避。草标也是报喜驱忧的物象。如果瑶家在门口挂上草标,这表示主家喜添贵子,喜气盈门,凡是讨债、借钱、要东西、找麻烦的事,就请暂时不要登门。对方见了草标自然知趣。 在化州,插青的别名叫“打标”,是没有文字的约定俗成的乡规民约。其做法通常是以一条树枝、一捆青草、一根绿竹、一棵小树作为标记,或以草结环悬挂在树枝上,或以草打结作为记号,这便是无字的禁牌和告示,它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或不应该怎样做。 山标流行于山区和丘陵地区。春天,山上插青打标,表示禁山,停止上山砍柴。每年秋后,禁止乡民上山砍柴,封山范围以所打草结划分为界。到闲山砍柴时,选定目标后,便打上草结或扯草结环挂在高树枝上,表示自己已捷足先登了,后来人看到了“草标”便自动离开。若砍得的柴太多,一次不能挑回家,便在余柴上打个草结,就不会丢失。若在山上发现群兽、鸟窝、蜂窝等插青为号,或保护,或待猎,他人不能冒犯。采蘑菇、辟山场、开荒山亦然。但打标也有限度,若有人处处打标为号,占山占地占柴,也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这种形式有利于生产,有利于人们有秩序地利用山区资源,是山民传统美德的表现。 水标人们外出活动时,发现一溪、一涡、一坑、一塘、一洞有鱼,准备回家拿渔具捕获时,便于其旁插青或结草为标,他人见了,就会离开。有人以巴豆叶药鱼时,水中有毒,不宜再饮,当事者便挂上草标或插上青叶,让路人避饮,这是猎鱼的规矩。 田标水田下种,秧田下秧,田中放药、下肥后,便插青打标,别人看了不再下田。田中有漏,路人一时未能帮助主人堵漏,便于漏洞旁结草或插青为标,告诉主人堵漏。垌中插上青竹或树枝,以示禁垌,自此人们便不再下垌捉鱼或牧牛了。这是人们从事生产的通例。 园标果园插青,表示禁园;果树结环,表示禁果;果树打药也插青结环,这不仅表示为禁,也是危险讯号,告诉他人不要贪食生祸。 门标牲畜有孕或有病,门上挂上竹叶、大艾,外人免进。家中门旁挂上艾叶、三丫虎叶,告诉外人,此家有事,不请莫进。 化州乡民流行的插青打标,带有古人“结绳记事”的痕迹。透过这种古朴的习俗,看到了古老社会的氏族遗风和良好的传统社会公德。谁若无视“打标”就是“犯禁”,就会受到众人或主人的指责,甚至被罚款或示众。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