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打火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打火罐

分类:【中国民俗】

又叫“拔火罐”或“扯火罐”,是民间最常用的一种简单易行的外治法。打火罐是传统医术“竹筒拔毒法”的一种,竹筒拔毒法又分为“水拔”和“火拔”两种。水拔又称“药筒拔毒”,从其中的“药”字上可以看出,此法要在水中用药。为了使药筒有效,用药采用“大包围”手法,这种手法最简单的有四五种。行医者经常准备一口大锅,遇到病人求医时,便将竹筒放入锅内蒸几分钟,等到药气灌满竹筒时取出,迅速将竹筒口按在病人相应的穴位上或直接按在患处,等筒内水气冷却吸着肌肉,就可以将毒气拔出来了。但是,应用此法因花费较大且要懂经络穴位,所以使用者大多数是专业医生。民间常用的是火拔法,《本草纲目拾遗》中叫做“火罐气”,俗称“打火罐”。其原理是借助于热力或烧

去罐中的空气,造成罐内气压低而吸附于皮肤,达到赶气、散血、消肿、赶风、散寒作用。本法一般用于急性扭伤、腰痛、关节疼痛、寒咳,或因寒湿而致的肚子痛、头痛以及毒蛇咬伤、奶痛等。所用火罐多为陶瓷罐、竹筒、玻璃瓶等,有大有小,口边平滑。旧时,民间几乎家家都有。没有者急用时,多用杯子、罐头瓶之类代替。操作时,先用水把罐口周边抹湿,罐口向上,然后将一张小纸片点燃,丢入罐内待纸条燃烧未尽而罐内空气被排除时,迅速把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紧紧吸在上面,即可产生疗效。起罐时,只要用手紧挨罐边轻轻一按,使空气进入,罐即落下。使用者手法要十分熟练。外感风寒、感冒发烧、头疼、眩晕以及眼睛肿痛、羞涩怕光者,在前额(印堂穴)或两鬓(太阳穴)上拔小火罐;咳嗽气喘和久年痰喘者,则用大火罐拔病者后心(背部肺腧穴);心口疼(胃疼)、腹疼、肠鸣、滞泻,常拔心窝部(中脘穴、天枢穴)或小肚(气海);筋骨酸楚、风湿痹痛或疮疖吸毒、排脓则直接将火罐扣在痛处或疮疖上。炎热夏季如遇有人患急性中暑,则用瓷瓦片先将病者脊梁上呈红点处划破,再用钢针挑出白色肉丝(静脉血管),然后拔火罐于其上,患者立感轻松。由于火罐疗法简便易行,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但是,有些疾病不宜采用本法,凡发热患者,绝不宜拔;再如皮肤破溃发炎、小儿抽筋、水肿痛、气血亏损之体;怀孕及有内脏病患等也不宜拔。否则,会造成火毒内攻,反而起副作用。

拔火罐 (李杰 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2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