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投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投刺分类:【传统文化】 刺,即名帖。刺又称“名刺”,因最早以木片削制而成,故名。递名帖求见称投刺。后纸张问世,多以一方红纸代之,故又称“名帖”、“名片”。除书姓名于其上外,也有书衔名者。官场中拜谒时必先投刺于门,候门人通报,获允而后入。《北齐书?杨情传》:“神武至信都,惜遂投刺辕门,便蒙引见,署行台郎中。”又抛弃名帖,亦称投刺,表示弃官归隐之意。《广弘明集》二九上南朝梁武帝(萧衍)《考思赋序》:“便投刺解职,以遵归路。”旧时民间逢节日喜庆,贺而不亲临其门,即以名帖书“某某率某某顿首拜”等字样,贴于对方大门之上,亦谓之投刺。今社交中通用名片,称“送名片”、“递名片”。 古代通报姓名以求相见或表示祝贺的一种礼节。刺,指名刺或名帖,也就是现代的名片。清?赵翼《陔余丛考》卷30载:“古人通名,本用削木书字,汉时谓之谒,汉末谓之刺,汉以后则虽用纸,而仍相沿曰刺。”又说:“古者削木以书姓名,故谓之刺,后世以纸书,谓之名帖。”名帖大都以一方红纸代之,豪华者亦有用织锦或红绒等材料的。除书写姓名外,亦有书衔名者。古代官场中拜谒,必先投刺于门,候门人通报,获得允许后,方可相见。唐?李百药《北齐书?杨?传》:“遂投刺辕门,便蒙引见。”每逢喜庆佳节,表示祝贺而不亲临其门,往往在名帖上书“某某率某某顿首拜”字样,贴于对方大门之上,亦谓之投刺。现代多用专制的名片,印有姓名、职务、职称、通讯地址、电话号码等,随身携带,见面时互相投递交换,便于自我介绍和交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