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抖闷葫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抖闷葫芦分类:【中国民俗】 即抖空竹,在天津非常流行。特别是春节期间,抖闷葫芦游戏中发出的“嗡儿,嗡儿”的响声,此起彼伏。与鞭炮声交相呼应,为津人过春节增添了喜庆气氛。 闷葫芦,俗称“风葫芦”或叫“空竹”。抖闷葫芦游戏,最早起源于南宋。天津闷葫芦创始于清光绪年间的武清县。 闷葫芦有单轴和双轴两种。每种又分若干响,其定名是根据两端共鸣箱气室数量而定。常见的有双轴6响,即在两端的气箱上各有3个孔;还有单轴6响的,即在一端的气箱上有6个孔。因响声是从气箱的孔中发出的,故名“响”。闷葫芦的响号越多,抖起来进的空气就越多。随着抖的力量不断增大,使葫芦的风力加大,从而葫芦发出的响声也就越大。 旧时,做工最好、最著名的是艺人屈文台家的“刘海牌”闷葫芦。 抖闷葫芦的工具是一条长1米左右的绳子,两根小棍各一端用绳于两头系住。抖闷葫芦时,两手各拿一棍儿,用线先在闷葫芦上绕两下,待将闷葫芦从地上提起时,闷葫芦上的线只剩下一扣了,这时便可上下抖动闷葫芦。闷葫芦的抖动必须朝一个方向用力,向左或者向右。一只手臂扬起,另一只手臂在下。随着抖动的惯性,使闷葫芦越转越快,闷葫芦上面气箱的孔借助风力就随之发出了“嗡儿,嗡儿”的响声。 抖闷葫芦十分讲究技巧。首先将静止的闷葫芦移至抖动的绳子上,为了练习这一基本功,初学者往往要摔坏许多闷葫芦。20世纪60―70年代时,有人常用家中的搪瓷杯的杯盖,借助盖上的小纽练习。技艺高超之人,可在抖闷葫芦时,将闷葫芦离开抖绳,利用闷葫芦转动的惯性,使闷葫芦在地面上独自旋转。当闷葫芦快要倒下时,再顺势将闷葫芦“救”起,继续抖;有的可将抖动的闷葫芦抛向空中,再接住继续抖;还有的将闷葫芦离绳,在两只手握的竹棍儿上来回转动一会儿后,再继续抖等等。 此项竞技游戏,适合于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人玩。目前天津市杂技团仍保留有抖空竹这一竞技表演项目,并常在国内外演出。 闷葫芦 抖闷葫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