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折嘎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折嘎

分类:【地域文化】

译意是“洁白的果实”。是藏区贫苦的流浪民间艺人或游方僧人,在节日盛会或市镇集市上乞讨、化缘时演唱的一种说唱音乐,流传甚广。折嘎音乐具有吟诵性的特点,旋律简短朴素。折嘎的唱词语言诙谐生动,多为祈祥祝福、抑恶扬善的内容,亦有讲述故事传说或描述神山、圣寺特色的。本世纪50年代以来,折嘎已被文艺团体改编加工,作为文艺节目搬上舞台,演唱形式亦由单人表演发展为双人或三人表演。演唱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赞颂新人新事。

折嘎是指每逢新年佳节和喜庆盛会之际上门祝福唱赞颂词的民间说唱形式。折嘎艺人的社会地位很低,大都手持五色棍、肩背假面具、怀揣大木碗到全藏各地进行乞讨性的表演。藏族群众很喜欢这些折嘎艺人,称他们为吉祥的化身。折嘎也自称为吉祥的象征:“身白犹如雪山,心白犹如牛奶,意白犹如酸奶,自己是具备三白的化身。”他们口齿伶俐,能说会道,是一群不识字的作家。他们见到什么就说唱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他们以一切社会生活为题材,说唱藏族群众的生活、劳动、爱情、斗争、悲欢离合以及美好理想。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说唱内容丰富,语言精炼有趣,极度渲染夸张,说到高兴处使人心花怒放,说到风趣处让人捧腹大笑。该颂扬的地方热情地颂扬,该讽刺的地方无情地讽刺。这些说唱艺人流动性很大,西藏的任何地区都能见到他们,听到他们的说唱。说唱时总是首先夸耀和解说他们的木棍、木碗、假面具,而后就根据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事由说唱。

折嘎艺人在说唱(张鹰摄)

在青海果洛、玉树等藏区,民间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曲艺演唱,藏语叫“折嘎”,意为“戴白面具的和善老人”。一般在喜庆节日时演唱,唱词多以祈祷吉祥如意,颂扬佛祖、主人为内容。艺人演唱时手捧白米等五谷,戴着两眉间写有藏文(弘扬佛法的符语)的面具。道具还有称之为“心之如意宝贝”的木棒、“妙音四溢”的牛角胡等。折嗄可一人演唱,也可多人演唱。传统唱词有固定的程序。

旧时,演折嘎的艺人都是贫苦饥寒的穷人。每到庙会或喜庆节日时,他们便边唱边舞,说一些吉利话,让主人或过往施主给些饭食和银钱。为了能博得听众的欢心,也为了能使自己有更多一点的收入,他们在牛角胡的伴奏下,把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人生哲理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谚语和华丽的词藻表达出来,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藏区群众对折嘎艺人十分尊敬,认为他们传播着幸福,能给牧民带来好运,把他们尊称为“如意宝神”。然而,可以想见,流浪卖艺的折嘎居无定所,食不果腹,颠沛流离,愁苦忧郁在内心,而为了生活,又不得不强露笑脸,求得主人或施主的欢心,得到一点温饱。“如意金神”们其实并不如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折嘎艺人的命运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也有了自己的马和羊,从此结束了流浪的生活。那动听的牛角胡没有尘封闭音,折嘎不但没有绝迹,反而真正成了传播幸福的“如意金神”。每当婚嫁喜庆时,艺人们又拿出他们心爱的牛角胡弹唱起来,向新人祝贺祝福。更多的人也加入到这热闹的行列中来,优美的歌声,翩翩的舞姿,给人们增添了无限的欢乐。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2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