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抚河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抚河戏分类:【中国民俗】 旧称“抚河大班”,主要流行于抚河流域的临川、金溪、宜黄、崇仁、南城、广昌等县,约有300多年的历史。1949年以后获得正式定名。 明中叶之后,位于抚河流域的临川县戏曲非常发达。据汤显祖《玉茗堂文集》中的记载,该地区最早流行的戏曲是弋阳腔,后来改唱由安徽传入的徽州青阳腔。明万历元年(1573年),临川人黄文华曾编有青阳腔剧本选集《词林一枝》和《八能奏锦》,可见当时青阳腔在该地区的流行程度。其后,由宜黄班传唱的海盐腔和来自江浙一带的昆腔又逐渐在临川等地盛行起来。 婺源徽剧(任春才摄) 早期的抚河戏就是以弋阳、青阳等腔为基础,吸收昆腔的唱调和剧目发展起来的,其音乐曲调都属于南北曲的系统,不同的是,高腔是一唱众和,只用锣鼓伴奏,昆曲则用笛子托腔。清乾隆年间,宜黄腔传入临川,抚河戏的声腔增加了新的成分,其曲调名为“二凡”,以胡琴伴奏,有倒板、正板和滚板。抚河戏原来不唱西皮调,据说是临川县傀儡班艺人学唱西皮以后才传入的,因为西皮调来自赣剧饶河班,所以又叫“饶河调”。此外,抚河戏在发展过程中还吸收了徽剧、汉剧及安徽梆子的剧目来丰富自己。 过去南城县活动的戏班属于抚河戏的下路派。自从清道光之后,这路戏班发展为两种班社:昆腔和乱弹。此后,抚河戏只限于临川县的班社,而南城一带则为建昌班(时南城县为建昌府治)。 抚河戏在清末还有五六个戏班,如老祥义班,以唱高腔为主,并唱昆曲和二凡,最后才吸收了西皮调,能演108本大戏,到清光绪末年才散班。之后,新祥义班成立,这时抚河戏以二凡西皮为主,还演些高腔和昆曲戏,又称“乱弹班”。再有四喜堂班,以唱乱弹为主,经常到南昌演出。随着鑫达祥和万福堂两个戏班在民国九年(1920年)左右散班,抚河戏逐渐失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