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抢帽子与捞帽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抢帽子与捞帽子分类:【中国民俗】 交易所有编号的经纪人在场内买进卖出是没有次数限制的,只以拍板员的拍板为成交的裁定,以拍定的价格为交易结算标准。全场都得遵守,不得持异议或擅改。于是,一班经纪人眼快手快,趁在场内交易第一时间的便利,价钱低时买进,价钱一涨,马上就抛出去。一进一出虽差价不大,但频繁地进进出出,倒也能稳赚一笔,这便是“抢帽子”,即抢在别人大笔交易头上,做点小赚头的意思。更有一些经纪交易人,专替场外的投机商人做买卖交易,然后从中赚取佣金。但在实际操作中,凡赚了钱的交易,便算是自己的本钱做的,赚头当然归自己,而如若有交易亏损了,便推在委托人头上,算是替那些场外投机者做的,亏蚀便转嫁在那些投机商人账上。这习俗上就叫做“捞帽子”,即从别人赚钱的大笔交易头上,把赚头捞过来的意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洋行、交易所的关闭,私营企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实施,计划经济制度的运行,买办、经纪人、掮客皆不复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发展繁荣,商业交易发达,于是这种商业中介人的角色又在各商业经贸领域中出现,并正在渐渐形成新经纪人的新习俗。如外资(商)驻沪代表,上海人俗称他们为“高级白领”,一般由留学归国人员、硕士、博士生等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年轻人担任,他们的收入一般都很高,办公场所设在市中心或开发区的大厦里,而家则安在由公司置业或租赁的高级公寓或别墅里,出入有公司为之配备的高档轿车代步,业务应酬有公司出资的高档宴饮。每年还有公司报销的国内外旅游休假,进出诸如“太平洋”、“伊势丹”等高档商店,穿着鲜亮时髦,出手阔绰,已逐渐形成一个新的阶层,并在他们中间形成了一些新的习俗。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越来越快,各种各样以中间商面貌出现的公司、经纪人也会层出不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形成与旧上海完全不同的新中间商习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