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报丧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报丧

分类:【地域文化】

亦称“讣闻”,丧葬旧俗。家人亡故,需将死因、死时、开丧日期等遍告于亲戚至友,以便烧倒头纸和参加开丧。报丧者为长子、侄子或忙人,各地不同。鲁北东营一带,报丧多选在拂晓天未亮时,凡路上所遇之人,不究其认识与否,辈份大小,孝子都须磕头。报丧者只需将丧情告知直系亲属即可。而其他亲戚之间相互转告叫“传丧”。媳妇若要行孝,须先将丧情告其婆家,允准后方可换上孝服。各地亦有使用报丧条的,今人少用。它用来通报与死者生前往来较密之人士,其颜色分两种,长辈之丧用白纸书写,幼辈之丧用古铜色纸书写。发出之时,右上角应贴一红纸签,写明亲友姓名住址,但落款不具丧主姓名,而由家中其他人或朋友代其具名。

①仫佬族的一项丧葬礼仪。老人去世要向亲戚报丧。因舅父在仫佬族家庭中占有重要地位,故孝子须披麻带孝亲自报丧。到舅父家后,要跪在其门前哭禀老人去世时间、死亡原因,请舅父前去察看并商议办理丧事事项。舅父闻讯后需即刻前往。亡人入殓,要舅家验看后方可钉棺。如女性死者还须等舅家送来1块白布盖脸后,方可入殓。②畲族丧俗之一。凡年龄在50岁以上的死者须报丧。父死,孝子去叔伯家报丧;母死,去娘舅家报丧,邀请亲友来吊唁,才好入殓。当娘家亲人前来奔丧抵达丧家寨边时,要鸣放鞭炮,以示通知。抵丧家门前时,孝子孝孙要按长幼次序跪迎吊唁者。

报丧又称“讣告”、“讣闻”、“报死”等,闽南等地忌讳说“死”、“亡”字,所以又称“赶生”。近代前后各地民间的报丧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死后不久即鸣铳炮或鞭炮以通告亲友邻里,同时在丧家门上张贴讣告。讣告形式各地不同,福州一带一般用白纸写上“某府某某公(夫人)丧事”,或“某府某某公(夫人)千古”之类字样,张贴在门框上,然后用墨水圈起来,待出殡后将讣告用红笔画掉。旧时讣告上的字数按“生旺死绝”四字推衍,周而复始,最后一个字必须套上“生”或“旺”。若90岁以上死亡,而配偶健在、子孙满堂者,门框上所贴的讣告用红纸书写,表示死者乃有福有寿之人。闽西等地若是百岁老人去世,俗可用红灯笼。闽南泉州、厦门等地则在大门斜贴白色长纸条,父丧贴左,母丧贴右,二者皆亡左右都贴。现在各地民间报丧一般是燃放鞭炮并在丧家门上粘贴白纸讣告,之后再报丧于亲友邻里。机关单位的干部职工逝世,一般由所在单位发布讣告,内容不外是死者的生卒年、病因、主要工作经历和贡献以及召开追悼会的时间、地点等。

二是由族人持丧帖书或亲自到亲友家报丧。旧时丧帖书有一定程序,遣词用句和称谓都十分讲究,不能乱写。现在各地旧时丧帖书程序已不多见,其或略为:“不孝男(女)某因侍奉不周,家父(母)于某年某月某日离世,罪孽深重,望显考(妣)大人在九泉之下安息。谨择于某月某日安葬,哀此讣闻。”丧帖书一般用白纸书写。大多数地方是以亲族中的长辈名义发表丧帖,父亡母在,则奉母命发丧;母亡父在则也可用其长子名义发丧帖。若妻死,以丈夫名义发丧帖,其书“某某凉德,祸及先室某某”等。分发丧帖书的习俗各地不大相同。闽南一些地方报丧者不能跨入报丧对象的家门,只许在门口说明来由,分发给丧帖书和头白(送葬时缠在头上的白布条)后,索取清水漱口,以示祓除不祥,同时索取几角钱讨吉利后离去。在闽中、闽西北的一些地方,报丧者可以进入报丧对象的家门,并要吃两个鸡蛋才离去。报丧者在报告时忌讳说“死”字,一般多用“老了”、“过世了”来代替。若是到死者的出嫁女家报丧,其女儿应痛哭一场,否则报丧者以为不吉。

三是孝子亲往报丧。各地民间习俗,如果逝者是已婚女性,则一定要报告外家。外家亲属未到或到后未作许可,则不可殓葬。闽南民间俗语因此有“死老爸扛去埋,死老母请外家来”之说。闽西北各地民间如属母亲亡故,向外祖家报丧一般要由孝子亲往。松溪等地则由孝长子披麻戴孝到外祖家报丧。进入外祖家后,先在厅堂上烧香燃烛,众孝子、孝孙下跪痛哭禀报。闽南华安等地报丧者进入外祖家时须脱鞋,将讣告压在大厅的香炉之下,不能直接递给。外祖要送给报丧者两个红蛋,一条毛巾。客家人向外祖报丧,要把丧帖书放在一个专用的铁匣里呈递。外祖家接讣后,要煮甜线面加红蛋招待报丧者,并送一红包。

闽南等地民间在报丧的同时,丧家还要分头由人开具生辰死日,请僧道或择日师择定入殓、出殡、安葬等重要时日,俗称“开斗书”。

装裹好遗体,清理好遗物后,子孙便立即分赴各亲戚及友邻报丧,俗称“报死”,跪报其长辈的死讯,并代死者对生前得到亲友邻里的关照表示谢意。报丧分书面和口头两种,即发出讣告。先请先生写好讣文,报告丧情,通知安葬时间,叙述死者生平事迹等,讲究的扉页内印有死者遗像,派专人送到内亲家里。讣文在白纸上书写,受文者的姓名和称呼用红纸写好,再贴在讣文纸上。请的对象是家族长辈、亲朋、礼生、“八仙”(抬棺者)。讣文上对死者年岁的用词有严格的规定:年上花甲的称“享年某某岁”,未到60岁的称“终年某某岁”。讣文上子孙落款自称也有严格规定:父亡母在的称“孤子”,父在母亡的称“哀子”,父母全亡的称“孤哀子”,出继子称“降服男”;长孙,父在称“期服孙”,父亲也亡称“承重孙”。全部子孙名字都要列上,以示子孙满堂。另外,还要将讣告斜贴于厅厦门口或其他显要之地,俗称“斜贴”。凡贴了“斜贴”,任何人(包括叫花子)可手持几根香而不送任何礼物到这户人家“吃白”(白喜事之筵)。

登门报丧,男子亡故先报本族家主(族长),女子亡故则先报外家。报丧人身背斗笠,足穿草鞋,同伴人手拿雨伞,同到目的地,找到受报者,孝子跪泣在地(在万安,不论对方大小,孝子见了都得下跪,因为民间认为孝子最小),同伴人将死期、死因、还山日期、治丧打算等向受报人汇报,征求意见,并请及时来吊唁;也有孝子独自去向亲友报丧的,则要等长辈来扶才能起来相告。这两种报丧形式,今已基本革除,多改用寄口信或亲往哭诉等方法告之亲友,有些则由单位发讣告。

已出嫁的女儿或孙女,接到长辈去世噩耗,要立即回娘家奔丧,边走边哭,俗名“哭丧”。亲友闻讯后,也都备香烛纸钱、鞭炮、祭幛等物前往吊丧。有谚云:“人死饭甑开,不请自来。”死者家中则设灵堂:即灵前用白布做成围幛,置棺木前;幛前摆放方桌,中间设一灵牌,插上招魂旗,放斋饭一碗,纸扎金山、银山各一座,油灯一盏(俗称“长明灯”),香炉一只及三牲等祭品,均放置方桌上。有来吊唁者,孝子痛哭迎接;舅舅等长辈前来向遗体告别,孝子下跪接送。吊唁者须在还山之前赶到,先到逝者灵堂献上旌簇祭品,并焚香、烧纸、作揖,然后到孝家慰唁,孝家便给吊唁者白布一块,俗称“赐帛”,今称“发白盖布”。来吊者的礼物一般为:内亲,须备全套祭品(香烛、“三牲”、鲜蛋、纸人、祭轴、祭幛);其他亲朋,每人一包“烧香礼”(用白纸包些现金,上写“奠敬”或“炷敬”和“某某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亲友多送花圈、挽联、香烛,以示追悼。

当人们确信亲人已完全死亡之后,便立即向亲朋好友报丧。报丧在新疆诸民族中不仅重要,而且要火速出发,不得疏漏,更不得“匿丧不报”,否则不仅违礼而且失礼。

维吾尔族在亲人去世以后,即刻出发,向亲友报丧。在向亲朋好友报丧的过程中,一般先直系亲属,再旁系亲属和远亲,直系亲属绝对不能有所遗漏。遗漏不仅有失礼仪,而且还会被外人耻笑。

哈萨克族在人去世后,立即派人到亲属家报丧。报丧人必须善于言辞,如给死者近亲报丧,报丧人不能自己直接去通报,必须先把死讯告之近亲邻居,请口齿伶俐的男子代为转告。这位报丧者到死者近亲家中后,一般是先说些谚语和格言,然后再婉转地告之死讯。若不是近亲,报丧者要飞马到门口,快步走进屋中坐下,也是先说些谚语格言,再拐弯抹角地把死讯告之对方。

当死者亲友听到这样的言辞时,一般就会明白自己有亲人去世了。当死者亲友为失去亲人痛哭流泪时,报丧者要用富有哲理性的言辞来安慰他们,告诉他们死者不能复生,人不能随死者而去。

柯尔克孜族在人死后,即派人到亲友家报丧,并请专门从事沐浴尸体的人到家里为死者举行“开凡”仪式。

达斡尔族在把死讯通知本屯莫昆成员的同时,还要派人到外屯通知娘亲和姻亲。达斡尔族对死者忌讳说“死了”,所以在报丧的过程中,报丧者要针对死者的年龄、辈分采用不同的说法。对长辈之崩,敬称为“成佛了”;中壮年之殁,雅称为“逝世了”;少年之殇,惜称为“少活了”;婴儿夭折,憾称为“没站住”;而萨满过世,则崇称为“上尚德了”(意为“上了神坛”)。

买水、卧矮床。毛南族老人断气后,丧家即放三响地炮报丧。邻人听到炮声,主动抬水桶、拿谷穗、香、纸钱和白布巾到水井或山塘买水回来为逝者洗浴。洗浴时,水先烧热,然后掺一些米及草灰碱,由孝男孝女或媳妇给逝者擦洗(强调男左女右由上而下抹三次)。洗毕,男尸剃头戴帽,女尸梳辫打髻包头巾,穿寿衣三或五件(单数),裤子两条及一双白底黑面新布鞋。打扮好后,由孝男头顶一个内装熟木耳、竹笋、豆腐、鸡肉、猪肉和饭的竹筛,出门对天喊三声:“天啊!今天父(或母)亲跟我们离别了!”然后回到逝者面前放下竹筛,给逝者喂饭。喂饭时,先喂素食,后喂荤食,边喂边喊:“父(母)亲,吃饭啊,不然路上挨饿啊!”喂过后,将逝者的床架拆散放矮,床板垫七尺长的粗麻棉纺布(俗称“衣祖”,一般人禁用,只有逝者或在服丧期的人才穿用),遗体即抬放在这矮床上。然后,孝子或孝女将一枚硬币打一个洞眼,用细麻绳穿好,放在逝者舌下,线头露出唇外,方便入棺时取出。同时将逝者的两只脚拇趾并拢绑起,民间认为,这样可防止逝者的灵魂乱跑。接着用三条衣祖盖住逝者的全身,不露头脚,颈、腰、脚三处各用麻绳捆紧,最后放下蚊帐,在头部点上香烛,供上一碗糯饭及一些谷穗(下葬后,孝女分了拿回去)。孝子孝女从此改穿草鞋和麻布孝衣,脸(父亡在左,母亡在右)及前额各画一笔炭墨。

素丧、荤丧。毛南族的报丧有两次,首次称“报素丧”,去报丧的孝男由一位邻人陪同,手中点一支香,带纸钱、酒(一斤)、黄豆(三斤)到舅家报丧。路上不能回头张望,也不能讲话、断香,过三岔路口时要撒纸钱,涉水过桥也要烧香烧纸钱。到舅家后先一一跪拜舅家的人。孝子、孝女、儿媳等平时若不孝敬父母,此时舅家人便要他跪半小时至一两个小时才去扶他起来。这次报丧,舅家只招待报丧人一餐素饭,回去时另给他一两串三角粽(见有人来报丧后赶包)。此外,在出殡前,孝子还从当日杀的牛或猪中取三五斤牛肉或猪肉及一些内脏、酒、香、纸钱等再到舅家报丧,请舅舅来主持丧礼,这次报丧俗称“报荤丧”。

老人会。壮乡好些地方有相互协助办理丧事的“老人会”。在桂南龙州县水口一带,入会人员交十个碗、十个羹匙后,姓名即可记入“传命牌”中。所交餐具,供会员有丧事时借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会员带酒集资共饮“同结酒”,同时宣布新会员名单,协商推选下一任正、副会长。平时,会员家有丧事向会长报丧后,会长即召集会员协助办理丧事。届时,会长任丧事总指挥,为丧家征集米、钱、酒等物品。各会员家庭的壮实男子帮助打柴、修桥铺路、挖坑抬棺等。事毕,会长设宴酬谢出力众人。

开天窗。在桂西的隆安、田东及桂西北的田林等县,壮族老人一旦逝世,全家放声大哭,房族兄弟和近邻听到哭声后,主动来帮助料理后事。在桂西的隆安、东兰,桂西南的天等,桂南的崇左、凭祥等县市,老人逝世后家人放三声炮。在桂西南的那坡县先放一串鞭炮。在桂中上林县的大丰、西燕等乡,人们则在门口烧一堆烟火;在云零、覃浪、大坡等乡,人们在门口插茅草、树叶标。在桂西南的大新县,人们除全家大哭、放三声地炮外,还在大门口挂一丈白布。在桂中的来宾县,人们剪白纸作门标。在桂南扶绥县,除放三声炮外,还把一张写有“当大事”三个字的白纸条贴在大门上,同时用竹竿把堂屋的瓦片捅开一个洞,方便亡灵升天,俗称“开天窗”。

跪听训斥。在桂中武宣县,老人逝世后,孝子扎白头巾,穿白丧服,拄白孝杖前往舅家报丧。到达舅家的村口便放声哭,哭到舅家的门口即跪下,等舅父母来扶方站起来。对于不孝父母者,舅父母有意不扶,这时孝子只能跪着听训斥受责打,直至认错后,舅父母来扶了方站起来。在桂西河池市,孝子披麻戴孝手捧灵位,带人挑一锅豆腐羹到舅家报丧,一进舅家门即跪神龛前哭诉。在桂西的忻城县,报丧人头系白头巾,用系有白布带的竹笼装一只公鸡,到舅家报丧,进村后也须边走边哭,一直哭到舅家门。在桂中的上林县,报丧人拿装着半斤酒的瓦瓶到舅家门前烧火报丧。

讣音。老人逝世后要向亲友报丧。在升安村,一般人家都以口头报丧,但富户也以书面的形式报丧,这种通知丧事的讣告俗称“讣音”。

哭丧。升安村人的哭丧,先在天井的四个角各插上一根香,然后逐角跪拜哭唱,都哭唱过后,才回到厅堂来哭。男哭呜呜,女的边哭边唱丧歌,颂逝者功绩,表离别悲苦。客人来吊丧,先到厅堂上逝者的灵位牌前洒酒祭奠,女客一边奠酒一边唱奠酒歌,奠酒后才入屋哭丧。

在病人还没断气时,亲属就要向病人的嘴里送饭,并呼唤病人的名字,要他“不要离开人间”。人死了,就报丧。报丧时向天鸣放火药枪传噩耗。听到噩耗后,与死者有血缘关系的人和其他亲戚朋友都要前来吊唁,有的还来自其他的村峒。来者往往抬猪送酒,帮助死者的亲属操办丧事。如果死者是未成年的小孩,或死于非命的,则不报丧。

亡者弥留之际,儿女要为其备棺备寿衣。临终时先要为其剃头、洗浴、穿寿衣寿鞋等,然后将其置于厅堂正中,脚朝大门。离世后亲人燃三枚鞭炮报丧,让左邻右舍知道,或叫人通报亲戚朋友,并用白布或白纸盖住死者全身。此时,亲人放声大哭。三亚、乐东、东方、儋州等地的妇女则以一种固定的调式一边悲恸大哭,一边抒发自己对死者的怀念之情或缅怀死者的生前功德。

家里有人病故,亲戚在本村或路途较近的,即由家人通报;外村或路途较远的,即由邻居代劳通报。病人一断气,丧家孝子应先到村中道公家向道公报丧。孝子到了道公家门口,即跪在道公门外,一边报丧一边哀哭。道公闻讯出门,听完孝子报丧之后,便用一张白纸盖在孝子的头上,并用三条白布和一支短竹竿做成一支哭丧棒,上面写上逝者的出生和死亡日期,念完咒后才将孝子扶起,并将哭丧棒交到孝子手中。接着,孝子手持哭丧棒,用同样的方式向村中各家各户叩跪报丧。每到一家,主人都要将他扶起,并安慰孝子不要过于悲哀,要节哀顺变。若死者无嗣,则由道公手持哭丧棒向各家报丧,请村民鼎力帮忙,于是大家便会替死者做好棺材,办妥一切丧事。信奉基督教的地区丧家孝子不必向各家各户叩跪,仅向村长或村干部报丧,再由他们转告各户。苗族过去没有特殊的寿衣,死者出殡时都是穿着平常的衣服。较富裕人家人死才穿寿衣。这种寿衣质地多为白色棉布,用手工缝制而成,衣长及脚面,比较宽大。

如今,苗族的丧事已经简化了许多。村里有人病逝,死者的儿女及四五个亲戚每人手中都拿一张白纸或一条白布条盖在头上,请各家各户帮助他们处理丧事,同时通报村干部。村干部便用村中的广播通知全村村民:“村里有一株大树倒在村口,全体村民今天每户来一个人,大家把这株树搬走。”村民听罢自然了解其中的意思,于是各家各户便会安排出一个劳力,各自带上工具集中到指定的地点。村长把来人分为三组,一组挖墓穴,一组做棺材,一组生火做饭。大家齐心协力,丧事很快操办完毕。棺材由四块木板制成,一般是在同村的村民协力帮助下制作而成,有钱的人家也请当地黎族木匠来制作木棺。棺材做成后即抬到丧家,并用两根木头把棺材垫高,木头等到出葬后才能丢掉。棺材不能用铁钉,而只能用木钉或竹钉,认为铁钉会钉住死者的鬼魂,使他不能翻身活动。

在人死后的第二天早上,家属要派人外出报丧。报丧的通用语是“昨天时过世了”,闻讯者一惊,之后自然就免不了去准备祭幛。有钱的上街去扯上几丈上好的绸缎,撕成一块块长方形,用竹棍围住宽边,挂在一根长竹竿上,然后请人写上“千古流芳”、“音容笑貌犹存”、“奠”等词语贴在绸缎上,是为“祭幛”。再买上鞭炮,一路噼噼啪啪送到死者家里。死者这一方听到鞭炮声,也要赶紧放鞭炮迎接。再穷的也要想方设法买上哪怕质量差一点的绸缎做成祭幛送去。

去报信的人先要弄清出殡日子,再弄清去报信的那家主人的名字。虽说是叫白喜事,禁忌报信人走错家门,以免给别人送去不吉祥。到了宅门,也不能乱进屋,只能站立门外,弄清楚之后再进门。若是亲属,必须下跪报信。说完该说的话之后,主人弄点东西你吃,哪怕吃不下,非吃上三口不可。若是主人听后悲伤,连茶都忘了泡,自己去厨房找水缸,喝上三口冷水再出门,以免把晦气又带了回来,倒不如吃到肚子里去,一身平安。若报信人饿倒在路旁,就成了替死鬼。因此,流行丧事报信人要动口的习俗,认为否则一年不顺遂。

报丧,一为孝子报知亲友家中;二是以某种形式公告街坊邻居及村里老少爷们。

报知亲友,一般由亡者的儿子或侄子担任报丧者,到亲友家,首先给报丧对象磕个头,然后报告死亡时间和死因等,报毕,立即返回守灵。有的以“讣闻”、“讣告”等书面形式,派人送去报丧,故又俗呼“送信”、“撒柬”、“下讣”等。亲戚报丧分一般和普信两种,一般是报主要的亲戚,指老表亲、姥娘门上的,如舅家、姑家、姑奶奶家,姨家一般不报;普信所报除老亲外,少亲,(指侄子丈人家、侄女子家)也报,还有闺女小叔子以及干亲、仁兄弟、干姊妹家等。

公告报丧,即出“丧榜”,称告丧牌。临清称为“出丧牌”,先于街门上贴一条白纸,名“封门”。夫妇二人,男先死正贴,女先死斜贴,如男死去多年女晚死也要正贴。出丧牌的文字据死者身份各有不同,有“父之丧”、“发室丧”、“长子丧”、“儿媳丧”等格式。出丧牌同时,还出“了旗”,“了旗”用白纸剪条,亡者享寿几年即剪几条,剪成,缚在一根木棍上与“丧牌”一起立在门外,男上女下。鄄城、聊城等地丧家除大门上贴白纸外,还在大门和灵棚柱上贴白纸对联,其联语有“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横批为“可当大事”等。曲阜、邹城一带门上贴白纸条,微山湖一带门上挂白布,门前挑纸骨堆,也是公告形式的报丧。鲁中地区还有“祭庄”习俗,初丧时死者的子女亲属在主持丧礼的“管家”带领下,鼓乐手陪行,在庄里串行一周,逢人便跪倒磕头,以示家遇丧事,乞村民父老眷顾垂怜。有怕报丧不周全,还常有贴“恕报不周”白纸条的,以顺应“闻丧吊孝”的习俗。

报丧后,就要设置“里柜”,俗例丧主一律不过问丧事,主要靠里柜掌握。里柜,由本族长者出面,邀请德高望重而又有治丧经验的老人参加。近年,有的地方建立由干部和群众代表组成的治丧委员会,有的地方建立红白理事会,他们理事改变了里柜的包办一切,偏重于指导性。

亡故后的当日即由死者的子女到本族报丧,请同族长辈商量丧葬事宜。然后向“人主家”即亡者的娘家或舅家报丧,一般由长子去报。报丧者的标志有的是在帽子或袖臂部别一块三角白纸片,有的是在头上束一圈麻,夹一块白纸片,有的是手提哭杖(俗称“哭丧棒”),并向人主家诉知病危经过及发丧安排等。娘舅家来吊唁时,孝子要带吹鼓手到街头路口迎至灵棚前。祭毕,有的要开棺察看穿戴,有的提出给死者换装裹苛求。经孝子跪求,众人说情,设宴款待方可化解。外甥不孝或中青年妇女生前在婆家受气,娘家于此时不依不饶,甚至大动干戈;有的则借此勒索,无理取闹。清道光年间太谷知县孙衔为此曾发过“严禁报丧陋俗告示”。但此俗由来已久,深入人心,至今仍在全省流行。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