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报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报喜分类:【地域文化】 将诞婴喜讯通告族亲友邻。既生子,婿家将鸡子染红,先报于母家。《莱阳县志》:“凡子女初生三月后,备礼品告于外家,谓之报喜。”有的地区蒸馒头,点上红点,送外家。也有的包“三日包”,肉馅,不捏严口,取开口笑之意,送邻居、本家报喜。有的地方生头胎婴儿的父亲要向其岳父、母磕头道喜;也有的先祭祖,后向本族尊长及外人家报喜。 仡佬族新婚夫妇第一胎新生儿出世后,要由女婿或女婿的亲友去岳父母家报信,称“报喜”。去时,要带鸡一只,若带公鸡,表示生男孩;带母鸡,表示生女孩。有的则送一壶酒到岳父母家,放在神龛上,若壶嘴朝香火,即表示生的是女孩;若壶嘴朝大门,即表示生的是男孩。有的以“罄”声告之,报喜人先走进主人家堂屋,敲响家龛(即香火)上的罄,报生男敲四下,当――当――当当!报生女则敲三下,当――当――当!这几种报喜方法,不用讲话,主人即知来意和生男生女。 汉族民间产育习俗。流行于陕西关中、陕南等地区。在渭南等地,媳妇分娩后,阿公立即到娘家报喜。旧社会重男轻女,生了男孩,就说 “大喜” ; 生了女孩,就说“小喜” 。报喜时必须提一个酒壶,如生的是男孩,酒壶上拴一条红绳子; 生的是女孩,酒壶上拴一条红绸子。在商县等地,报喜的时间是孩子生后第3天,报喜的人是女婿。进门后,先叫声 “娘” ,然后说: “到炕上了。” 丈母娘问:“娃子嘛女子?” 问答完毕,丈母娘拿出预先准备好的 “脱毛衫”(粗布或细布做的衬衫) 、尿布、红糖、鸡蛋,让女婿带回去。 小孩出生后,小孩的父亲要备酒、肉、鸡、染红的鸡蛋等礼品去岳家报喜,生男孩带一只公鸡,生女孩带一只母鸡,岳家只要看女婿送来的鸡,便知所生是男是女。湘乡、攸县、益阳等地报喜时,除了以鸡作暗示外,在放鞭炮时若在门外点燃丢进屋内燃放,表示是家里的人,则所生是男,若在进屋后才点燃丢在门外燃放,表示“生女外向”,将来要嫁出去,则所生是女。报喜后,由岳母或女长辈携带礼物去婿家探望母婴。湘潭、湘乡一带在生第一个小孩时还要向媒人报喜,称“倒媒树”,意思是最后一次感谢媒人。 旧时,男尊女卑,生了男孩称“大喜”;生了女孩谓“小喜”。如闻“大喜”,亲友邻居皆交口称“好”;“小喜”者则称“也好”。头胎婴儿出生三天时,除向近亲、近祖每家送两碗“喜面”外,还要向婴儿的外祖母家“报喜”,第二胎又添异性,也要报喜。民间生子报喜时,讲究人家还要写一“报喜帖”置于一小红木匣中送去。报喜所带礼品一般多为油制品、面食,如麻花、油条、油饼、糕点以及红糖、鸡蛋之类。以原粮为礼者,多用绿豆、小米,有的还配上一坛酒、一只鸡、一只绵羊或书本、花朵、鞭炮之类。旧时,大多贫穷人家则只带一斤大肉、一斤糕点(分为两包),酒很少,也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无论带何种礼品报喜,也无论礼品厚薄,礼品上都要有所生男女的标记。报喜时,婴儿外祖母家一看见标记,便知是男是女。20世纪50年代以前,富裕人家报喜时,还要带一坛酒、一只或两只羊。羊身上系上红绸子或铜铃,外人看见便知是生子报喜。携礼报喜时,扌汇篮、提筐、背“钱褡儿”者均有。家底厚实、礼物丰盛者多抬“食盒”。区别男女的标记置于篮上、筐上、钱褡儿或食盒上。未作标记者,报喜人要用左右以示男女,左臂扌汇篮、左手提筐、左肩背钱褡儿和抬食盒者为男,反之则为女。 产妇娘家要对报喜人热情款待。女婿托人报喜者,娘家还要赠给报喜者“喜钱”,或送一件可做裤子的布料,俗称“跑腿裤”,并以蒸馍、油饼等相待。但招待报喜人的饭菜中,忌讳面条饭,据说报喜人吃了面条“会引起婴儿流鼻涕”。报喜者告别时,无论大喜还是小喜,外祖母家都要以“长命绳”配赠。“长命绳”是用各色线缠绕而成的线蛋儿,约有1斤重,报喜者带回后,要置于婴儿的床头,为其缝衣时使用,一直可用到12岁。另外还要赠外孙女儿一条手巾。今民间生子报喜的仪礼已简化,多由婴儿之父到其外祖母家说一声就可以了。也有带礼的,但大喜、小喜的标记多已不讲究。但生男、生女仍喜欢以“大喜”、“小喜”相称。 报喜在山东地区通常分为两项内容,一是在自家门上作某种标记,以告知别人家里喜添人丁,二是向产妇的娘家报喜,告诉他们产妇母子平安。 我国古代文献《礼记?内则》中有“悬弧”、“设?”的记载,说的是生了男孩就在大门左边悬挂一张弓,生了女孩就在大门右边悬挂一条佩巾。现在山东各地在婴儿出生后在门上悬挂某物以报喜的习俗应就是古代“悬弧”、“设?”的遗存。不过,“十里不同俗,百里改规矩”,虽然各地都有类似“悬弧”、“设?”的习俗,但“悬”、“设”的时间不太一致,有的是在婴儿降生当天,有的是在第三天;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莱西称这一习俗为“挂桃符”,当地是用将桃枝挂在屋门正中间,桃枝上要系两棵葱、四个枣、四个栗子和两头大蒜,即是“桃符”,并根据桃符从门上掉下来的时间来预测孩子将来定亲的早晚。桃枝的主要作用就是避邪(桃枝的避邪作用在我国是普遍流行的),葱是要孩子聪明能干,蒜是要孩子能打会算,枣和栗子就是希望孩子能早早地成家立业。郯城则称之为“挂红子”,当地用一尺见方的红布,拴住一角,再用红线串上栗子、枣以及染红的白果和花生,与红布一起挂在大门上。此外,若生个男孩,就再挂上柳条做的弓箭,若生的是女孩,就只挂弓,不挂箭。事实上,在“挂红子”时各地都比较注意男、女的区别,一如传统上为男孩“悬弧”、为女孩“设?”一样。比如招远地方,若生个女孩,就只挂一个上面系有一根大葱和红布条的桃枝,而若是男孩,在挂桃枝之外,还挂一面带有弓箭的大红旗,上面还要写上“名扬四海”、“文武双全”等吉祥话语。沂水一带是生男孩门上悬挂一支箭系一个蒜头,表示孩子将来能打会算;生女孩则悬挂一张弓一块红布,表示将来能纺会织。费县、莒南和泗水等地生女孩是也挂红布,下角要各缀一个铜钱或者一头染红的蒜,若是男孩,就得再加挂一张弓三支箭。黄县一带,标志着男孩的红旗上要系上小铃铛,桃枝上则再系两个棉桃和两个面虎头。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这么讲究,地处黄河口的农民若生了孩子,就只是在门前挂红布条,同时以秫秸做成的箔挡住屋门。 挂红子,在山东民间主要有两种功能,一是避邪,另一个就是报喜。所以一旦红子挂出去,就是添喜的标志了,左邻右舍见了就会拿红糖、鸡蛋之类的东西前来贺喜。不过挂红子不是惟一的报喜方式,也有用红鸡蛋的,比如在济宁任城区、梁山县、临清市、菏泽市、成武等地,也按男单女双的规矩,用红鸡蛋三五个或二四个不等,给亲朋好友、街坊邻居送去。此外还有送喜面的习俗,也是报喜的一种方式。临朐城西,在婴儿出生的第三天中午,家里将面条煮熟,分盛在白瓷碗里,先后送给本族年高辈长的和其他人员分享,最后还要盛一碗带汤的面条倒进井里请水神吃。海阳是在第十二日送喜面,收下面的人家要在空碗里放上一角或一角六分硬币,表示婴儿见财。在邹县,则在婴儿出生第二天给邻居送放红糖的小米稀饭,招远是在第三天给本家和邻居分送疙瘩汤。有的地方,比如郯城,不仅要给亲戚报喜,还要给祖坟烧香磕头,向祖先报喜。 给产妇娘家报喜是生育礼俗的很重要组成部分。报喜的时间通常是孩子出生的第三天,不过也有当天就去的,比如济南、招远就是当天报喜;还有的地方要根据所生婴儿的性别确定报喜的时间,比如在胶县,生男孩就是第三天报喜,生女孩就是第六天报喜。前去报喜的人过去有身份的人家通常是派佣人去,一般人家则派弟兄去,现在多是女婿亲自去。但也不尽然,曲阜一带是派遣近门晚辈,而枣庄则是由家中或近门十岁左右的两名男孩去报喜。报喜仪式及所带物品种类和数目,各地不同。以枣庄为例,两名报喜的男孩要带几枚红鸡蛋,一定要是单数的,避免双数,因为当地“双”与“妨”(二人相克或克人的命叫“妨”)同音,人们可不希望小孩会“妨”死人,如果是男孩就再带一本书,是女孩就再带一朵花,这样一看就知道生的是男是女。郯城报喜也是用红鸡蛋,也要单不要双,79、89和99皆可,最后还得放一个生鸡蛋,取“生”的意思。但若是男孩,鸡蛋要染成朱红色,女孩就染成桃红色。在济南,送鸡蛋男孩要单数,女孩要双数。济宁一带,生男孩报喜用红鸡蛋101个,外加笔、砚、书本和算盘。生女孩则用红鸡蛋100个,外加一束花。胶县的报喜非常有意思,当地不带鸡蛋,却要带上20个1斤重的大馒头,娘家必须都留下,否则便认为生的小孩不好养,娘家也要回些东西,就是19个鸡蛋和4碗小米。招远报喜时,要带上两升麦子,回来时捎着娘家给的红鸡蛋、大油饼,要送路上碰到的第一个人红鸡蛋,称作“人人喜”。还有用鸡或猪肉报喜的,比如蓬莱市就是用鸡,生男孩用公鸡,女孩用母鸡。徂徕山区则由女婿带一大块“当腰”的猪肉去报喜,到岳家后放肉有讲究,若是凹面朝上,就表明生了个男孩,若凹面朝下,就表明添了个“千金”。 泰雅人的报喜仪式。首先,把孩子诞生之事向孩子父母双方的族人报喜,约定日期举行庆祝仪式。并且酿酒、腌制鱼肉,备足油、盐、柴、米等,以备庆祝仪式之用。举行仪式的时间一般在婴儿出生后一月左右。先宴请族人头目、老人以及同辈男女;之后,抱着婴儿、携带礼品到母方娘家设宴招待其族人,再以厚礼赠送舅表。厚礼有铁器、布匹、衣服等,但以送盐、火柴、酒、肉等较为普遍。 赛夏人、布农人、曹人的生育习俗与泰雅人基本相似。但更注重母方家族对新生儿的关心和支持。婴儿一生下来,立即送喜报到母方娘家及其亲族,向婴儿的舅舅赠送小刀。婴儿出生两个月后,夫妻抱着婴儿回娘家,并携带酒、肉、小米年糕等宴请女方族人。 排湾人、鲁凯人和卑南人在婴儿出生后,父母双方的家族都要送礼祝贺。有的地方是父方家族向新生儿家送酒、肉等,新生儿家则将这些酒肉招待或分送母方家族。 阿美人婴儿出生,男方的家族备酒、杀猪,送往女方家,女方家要设宴招待,共同祝贺孩子的降生,并祝福孩子平安。 台湾少数民族妇女都比较强壮,怀孕期间,即使临盆之日依然照常劳动。分娩之时,大部分妇女不需别人帮助,剪断脐带、清洗婴儿、清洗污秽物等都由产妇自己动手。分娩后三四天,产妇就可以从事一般的劳动。所以台湾少数民族的产妇并没有“做月内”的习俗。 产妇生产后,向亲友报喜送礼,比较普遍的是送喜蛋,将蛋染红,送单数,送三只的未收礼,送礼的要送五只以上。常州人将毛米粥一碗一碗送左邻右舍,表示感谢大家关心。吴县有的人家生养男孩在门框上方左侧挂青竹弓,生女孩飘一块佩巾帕物。无锡首先给外婆家报喜,如果生男孩就送一只雄鸡,生女送雌鸡,娘家接到后,配上一只鸡(雄鸡配雌鸡),使之成为一对送还。苏北地区送礼必有“馓子”,统称“送汤”;送小儿衣服、鞋帽、金银锁、镯等叫“送庚”,送庚时间不能超过满月。徐州地区先向祖先报喜,祭祖先牌位。从报喜日起至满月,亲友前来祝贺并馈赠礼品。外婆家送蛋,一般要百只上下,要单数,放篮内,不另包装。南通地区鸡蛋上面要放一只鸭蛋,另有一套婴儿服装。 在黑龙江地区妇女怀孕,报喜一般是由姑爷到岳母家通报。得到喜讯后,娘家妈要来看姑娘,和亲家母共同告诉怀孕的女儿许多要遵循的俗规。从此以后,娘家妈要给女儿准备外孙或外孙女用的小衣服,俗称“小毛衫”。要准备尿布。如果生下来的是男孩,一定要送一床小被子;如果生下的是女孩,则不能送小被子,认为送了,就给捂住了,下一胎还将生女孩。婆婆要为即将降生的孙子或孙女准备“草垫子”,草垫子长三尺,宽两尺,里面装铡碎的谷草,生下的孩子就睡在这草垫子上。 从怀孕时起,婆家、娘家就要为孕妇准备鸡蛋,自家养的鸡,下了蛋就不能随便吃用,要攒起来,留给孕妇坐月子时吃。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