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报恩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报恩寺分类:【传统文化】 在安徽寿县城东,相传为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94年)玄奘奉敕建造。原名崇教禅院,后改为东禅院、东禅寺,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改今名。寺入口处为朱红色的大门楼,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内展出唐、宋、明、清各种铜铸、泥塑、木雕像,其中有唐代木雕大势至菩萨像、宋代木雕地藏王像以及明清的两组泥塑、铜铸罗汉像群,甚为珍贵。寺院西厢禅堂及大殿的侧厅陈列着蔡侯墓铜器等数十件文物。院内松柏苍翠,古木参天,现为县博物馆所在地。 坐落于平武县东北隅。为全省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宫殿式建筑群。始建于明正统五年(1140年),原为龙安府宣抚司佥事王玺(土司)仿北京故宫所建王府,被朝廷察觉,遂以报恩为名,改报恩寺。前后历20年而成。寺坐西朝东,占地27900平方米,以大雄殿为中心,前、后、左、右分别为天王殿、万佛阁、大悲殿、华严庄,并辅以2幢、2狮、山门、3桥、钟鼓、南北碑等,布局严谨,规模宏伟。大雄殿内塑3尊佛祖像,结跏而坐,高4.2米,遍体金光。壁绘彩画,精美无比。大悲殿存高7.2米的楠木千手观音雕像1尊。华严庄内存高12米,直径7米的六面七层塔式“转轮经庄”,皆为艺术精品。寺中还存有多处明代壁画。 位于县城东。旧名崇教禅院、东禅寺,明洪武年间改今名。唐贞观年间(627―649),高僧玄奘法师奉旨创建。清代重建。庙门古朴庄严,院内松柏参天。大雄宝殿金碧辉煌,内供唐代木雕大势至菩萨、宋代木雕地藏王菩萨、明末清初泥塑十八罗汉,造型艺术具各时代特色,皆为历史艺术珍品。报恩寺现已辟为寿县博物馆,所藏明代所铸铜质真武帝君及四侍从像,为国家重点文物。大殿侧厅及两厢禅堂,陈列寿县出土文物400余件,如楚王鼎、蔡侯盘与樽、鄂君启金节等,皆为世所瞩目。另有10个舍利银瓶,以及石棺、银棺、金棺等,也是珍贵的佛教文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东郊北山山麓,由明代龙州宣抚司佥事王玺创建,迄今已五百多年。全寺占地2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报恩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前有天王殿,后有万佛阁,右为华严藏,辅以二旌幢、山门、金水桥、南北牌楼、钟鼓楼等,构成一座布局严整、建筑考究、装饰华丽的宫殿式建筑群。今人张秀熟《游报恩寺》诗云:“报恩寺拟帝王宫,宝殿长眠夕照中。六百年见重光日,方信人民乃大雄。”寺中珍贵文物甚多。大悲殿里的楠木雕千手观音,精妙绝伦。华严殿内有转轮经藏(星辰车),直径7米,高12米,仅以一柱立于铁砧上,四周悬空,可自由转动,令人称奇。各殿宇雕画游龙,栩栩如生。殿宇均用楠木构筑,全国罕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