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抽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抽纱分类:【传统文化】 刺绣的一种。相传起源于意大利、法国、葡萄牙等国,约在1885年左右传入中国沿海口岸及附近乡村。自20年以来,在江浙一带惯称“花边”,在山东、广东、旅大等地惯称“抽纱”。亦有统称为“花边抽绣”的。其法或按设计将布料一部分的经、纬抽去,然后加以连缀,形成透空的装饰花纹;或用钩织、雕绣、挑补花等方法,制成各种台布、靠垫、窗帘、床罩、服饰、手帕等日用品。多为白色、米色、淡黄、淡蓝、淡绿等色调。主要产地有山东、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 是把刺绣和纤维编结技艺融于一体的实用工艺美术品类的统称。山东抽纱工艺品的制作技艺是十九世纪末叶由西欧传入烟台、青州等沿海城市,并迅速遍及邻近各县农村而形成大宗生产和批量出口的。经近百年发展,不断融入齐鲁各地传统刺绣和民间编结工艺,形成了独具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山东已是我国抽纱工艺品种规格最齐全,产销量最大的省份,产地遍及胶东半岛及鲁北40多个市县的广大城乡。产品按制作技艺特点分为三类1.以棉线或丝线为原料,用小件辅助工具经过勾、拉、编、织、缠、扭等手法制成的“花边”类产品,如勾针花边、棒棰花边、梭子花边、针结花边、网扣等。2.在棉、麻、丝、毛、化纤等纺织品面料上,以抽丝、扣锁、缠柱、扭鼻、刺绣等技艺制成的“雕平绣”类,有满工扣锁、手拿花边、即墨花边、扣眼、生丝绣衣等。3.以针织线带为原料,盘曲编钉成花形再以手工编绣缝缀而成的百带丽、新带丽等。这三类中品种,都可制成规格多样的盘垫、餐巾、桌布、床上用品、衣饰、窗帘、门帘等等。 潮汕抽纱业的兴起与外国教会有关。 据《潮海关十年报告书》记载: 抽纱品:这是创始于大约23年前的一项家庭手工业。当时汕头美国基督教浸礼会为了给汕头的女教徒们提供就业而开始传入这种手艺。产品送往美国销售,所得利润的一部份分给工人,一部分用作教育经费。为此而创办现在的Abigail Hart Scott Memerial学校。英国长老会也为促进这项手工业的发展做了许多事情,并从中为医院筹集了不少资金。 抽纱手工业从一个家庭到一个家庭,逐渐地传播开来。抽纱商店也很快应快而生。由于有了这个行业,很多人包括一些教徒生活变得富裕起来。抽纱业的繁荣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和抽纱品享有出口免税的优惠。 抽纱品都由女工制作,产自揭阳最多,其次是潮阳。抽纱品完工后,须送往潮州府加刺绣方能出售。 抽纱产品可分为几种类型,第一类用于装饰,如各种尺寸带有各种刺绣和装饰式样的桌布、小台布、床单、窗帘、坐垫、钱袋和手帕等;第二类用于穿着,如袜子、妇女的衣着等。大部分透孔纺品有花鸟图案。 大约10年前只有10家左右商店经营抽纱,但是最近以来无论是此类商店或是从事抽纱生产的家庭大量增加。 擅长刺绣的潮汕妇女,在吸收消化了西洋的抽纱技艺之后逐渐形成了做工讲究精美的潮汕抽纱。潮汕抽纱的发展由清末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清光绪年间(1902年)浸信会女传教士在潮州发现潮州刺绣优美精巧的针法;而从国外带来稿样,用潮州产夏布交给信徒加工,产品由于做工优雅细腻,绚丽多姿,比之西方粗法更胜数倍。为获取利润,洋人和教徒相继在潮汕开办经营抽纱洋行,从此潮汕抽纱行业才得以逐渐发展起来,成为汕头口岸出口贸易的大宗产品。 潮汕抽纱品种繁多,就其布类分有棉布、麻布、玻璃布、法丝化纤类等不同质地。就品种分有被盖、台布、手巾、床补套、枕袋、被枕、匀针制品及小件套(餐套)8大类。花样数以千计,并发展为绣衣、通锦绣。 潮汕抽纱制作工艺繁杂,有垫绣、刁绣、平绣、十字绣、托地绣、花窗、挽窗、绞、对丝、补布、通花、打滕、万里斯等数十个工种,五彩缤纷,各有特色:如“垫绣”坚实华丽;“平绣”清新优雅;“刁绣”浮沉强烈;“十字绣”色彩鲜艳;“托地绣”迷离虚幻;“万里斯”雍容高贵;“补布”质朴厚实;“扎枝”、“硬挽”密实幼细;“花窗”、“挽窗”灵活多变。种种手法所表现无不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既可单独成类,也可适应表达艺术效果的需要,采用多种技法制作。 潮汕艺人们巧妙布局、匠心独运,众多工艺技巧溶汇于一体,制成的彩绣品精美绝伦。更引人注目的是“镶拼制品”的艺术品,由于布料宽幅不足,为适应大件艺术品制作需要加台布、大床被等,采用了接拼方法。并适用诸多针法技巧,伸展图案主题,拼接艺术品的花纹技法变化无穷,独制的制作工艺品甚受人们喜爱。 潮绣、抽纱成为心灵手巧潮汕妇女进行美的创造表现方式,演化为潮汕文化中富于生活情趣的习俗风尚,它留有古代男耕女织田园牧歌式生活的点点痕迹。 抽纱工艺的形成,明显受到顾绣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西方花边编织的工艺。在明、清之际,现今上海近郊的龙华、七宝、漕河泾一带的妇女在劳作之余,将一些质地坚硬的秤杆、骨筷、发夹等磨成钩针,引一纱线,钩织成各种花型图案的发网、荷包袋等生活用品以自娱。上海开埠后,光绪十二年(1886年),法国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在徐家汇天主教会传授欧洲花边编织方法,以白棉线用钩针编结成弯直形网状花朵的花边,然后将其缀连于神堂供桌围边沿、神甫衣袍下摆,妇女衣衫的领口、袖口、下摆,或枕套、窗帘等,作为附属于日用品上的边饰。因其方法与当地的编结方式相似,故在徐家汇附近的七宝、漕河泾一带迅速流传。宣统二年(1910年),徐家汇天主教堂传教士发现这种编结品可以经营赚钱,遂以低价收购,转销欧洲,深受欢迎。1924年前后,以漕河泾、七宝、莘庄为中心,方圆十数里地面的妇女,几乎人人习之娴熟。 抽纱工艺的飞跃发展是在1979年以后,上海县的花边编结开始采用棒、钩、绣、镶、嵌等工艺,加工中、高档羊毛、开司米时装,从早年单调的花边、手套发展到有棉钩衣、人造丝钩针衣、棒针衫、鞋袜、帽子、拎包等12个主要品种2000余种货号,并扶植、推广到外地省市,形成了一批抽纱工艺品产地。 以上海手工艺品总厂为代表的上海县抽纱工艺,保持和发扬民族特色,吸收民间喜闻乐见的花型和图案,如“孔雀开屏”、“鸭趣图”、“清水芙蓉”、“牡丹花”、“水仙花”等,尤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而备受欢迎。“上艺”、“桂花”、“雪花”等品牌的编织品已成为上海名牌产品,远销美、英、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县有13万余人业余从事编结,不少国外游客常常驻足于她们的周围,惊异于精巧工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