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拔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拔河分类:【传统文化】 汉族传统竞技活动。流行极广,常作为团体娱乐竞技项目,深受欢迎。参加人数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分两队,用一根粗绳,双方各持一端,中间系红绸,地面划出两线作为河界,裁判一人立中,一声哨响,双方各自用力拉绳,各队有一人持旗指挥,双方各有啦啦队呐喊助威,竞争激烈,场面热烈。将中间红绸拉至己方河界者为胜。拨河相传始于春秋,初称“牵钩”。唐代已有记载。唐薛胜写有《拨河赋》日:“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动地,蕃客庶士、观者莫不震骇。”可见当时此俗已盛。 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亦称牵钩、拖钩、拔(gěng绠)。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唐代《封氏闻见记》:“相传楚将伐吴,以为教战。”此书记有古代拔河方法。规则:“古用蔑缆,今民则以大麻绠,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挂于前,分二朋,两勾齐挽。当大绠之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躁,便相牵引。以却者为胜,就者为输。” 古称“拖钩”。最初用于水战,后逐渐演变为集体性力量竞赛的民间体育活动。拔河最早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当时用以训练水军的一种手段。相传楚国攻打吴国前,楚将曾以篾缆作工具,训练士兵用钩具勾住对方战船,当对方战船被勾住时,双方在江面上互相拉扯撕杀。当地百姓称之为“拔河”。以后几经演变,由水中转移到陆地,成为民间一种体育活动。当时拔河用大麻绳,绳长四五十丈,绳两端分出许多小索,拔河时,每人胸前挂一小索,大绳中段地面上插一面大旗,以示界限,一方将另一方拉过界限为胜。传说盛唐时期,参加拔河人数最多可达1000人以上,可见当时拔河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拔河活动一直沿袭至今,经久不衰。所不同的是现在大绳两端已没有小索,参赛者分立绳两侧,以手揽绳。比赛规则也有很大改进。 唐代宫廷 “百戏” 之一种,属杂耍类表演。薛胜《拔河赋》 云: “皇帝大夸胡人,以八方平泰,百戏繁会,令壮士千人,分为二队,名 ‘拔河’。” 唐朝皇帝经常在军中、梨园举行推广拔河运动,参加人数很多,每边都有数百人、“以大麻绳,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挂于前,分两朋,两勾齐挽。当大解之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输”。景龙四年 (710) 清明节,唐中宗在梨园命群臣举行拔河比赛,七个公卿、两个驸马 “为东边一方,三个公卿和五个将军为西边一方。西边因东边多一人,请求重定,但中宗不改,结果东边获胜,鹤发童颜的老臣韦巨源、唐休?,随着绳索被拽倒在地,长久爬不起来。玄宗时,也曾多次举行拔河比赛,规模最大时 “挽者千余人,喧呼动地,蕃客庶士,观者莫不震骇”。场面极为壮观。 为流传极广的世界性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之一。该项运动是古代沿江辛勤劳作的拉纤和兵船上军事操练活动衍发展而成的。在中国隋代史籍中就有记载。拔河起初曾被作为军中游戏,以训练士兵的体力。唐代以后以民间广为流传。比赛时十数人或数十人编成一队,与同等人数的另一队对抗,两队人分握一条粗绳的两端,绳子的中心栓一条红布条与红布条相等距离两侧划两条平行横线为河界。一声令下后,各队运动员奋力向自己一侧拉绳子,直至将中心红绳拉过自己一方的河界为胜。由于这项运动只要求参赛人数相同,不按参赛人员的体重分级别,故往往取胜一方多是身体高大骠悍者。拔河运动使用器械简单、没有什么复杂的技巧,容易学会,又极富挑战性和娱乐性,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体育活动,不分时令,一年四季均可举行,故而世界各国都很流行。英国设有拔河俱乐部300多个,经常举行比赛。国际上每两年举行1届世界锦标赛。 朝鲜族民间体育活动。多在正月进行。月初先有12―13岁的少年比赛,而后有17―18岁的青年比赛,这叫小拔河。小拔河用的粗绳,经商议自备公绳或母绳,在公绳和母绳连接处插上簪木,在比赛时,簪木拉过规定的界线为胜。胜方将自方和对方的粗绳扛在肩上绕场一周以示庆贺。月中有青壮年的大拔河。大拔河用的长绳是用几百条绳子拧成的有合抱粗,长有数十米,为了便于拽,在粗绳边系有旁绳。不管是小拔河还是大拔河,都在正月十五前后进行比赛,比赛双方都组织农乐队来为自己的拔河队呐喊助威,特别是大拔河的啦啦队更为壮观,双方都以“农事乃天下之大本”的大旗为先导,穿着五颜六色的农乐服,组织舞童在大人肩上翩翩起舞,更加显示出节日的气氛。比赛结束,人们按照习惯,从胜方的长绳中截取一节,或喂牛或沤肥,或苫房子,以图吉利。汉、满等北方民族皆喜好此种游戏。 拔河由古代“钩强”发展而来。《荆楚岁时记》:“施钩之戏,以绠作篾缆,相胄绵亘数里,鸣鼓牵之……”唐代用大麻绳,比赛双方各挽一端,极力牵引,牵引过界者为赢。中宗皇帝和玄宗皇帝曾亲自多次主持过拔河比赛。有一次,参加的人数竟达千余人。作为一项角力型的民间体育竞技活动,拔河习俗在山东各地自古盛传至今,尤其在农村、工矿、学校等普遍开展,适合于青壮年男女参加。在山东昌邑,农村还盛行类似拔河的拽大牛活动。将牛上套,套绳加长,数人拽住牛套绳一端。另有一人执鞭赶牛,让人与牛竞力,以决胜负。 回族传统体育项目,流行于宁夏回族聚居区。器材简单,只需一根长30米左右的大麻绳,正中拴一条红布带。场地没有严格规定,只要平坦即可。赛前在地上画一条3米宽的界河,一般双方均上12人,设裁判1人,待裁判发出准备口令后,双方进入场地拉起拔河绳;当裁判发出开始口令,双方队员一齐用力往后拉,由双方拉拉队呐喊助威,先把对方拉过界河者为胜方。比赛采取三局两胜制,时间不限。 是以人数相等的双方,对拉一根粗绳,以拉过界线来分胜负的活动,盛行全省各地。拔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的“牵钩”之戏,唐时改称“拔河”。宋代以后盛行民间,至今不衰。现在,机关、厂矿、学校,都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游艺比赛,一般都少不了拔河比赛。在地上画两条平行的直线,作为河界,将一根粗绳置于河上,绳的中央扎一红布,垂于“河”之中央。比赛时,双方对等的人数手握粗绳,号令发布,齐心协力拉拽大绳,将红色标志拉过己方河界者为胜,常常采取三局两胜制,胜方可得到若干奖品。乡间,还有“人牛拔河”比赛,一方为牛,另一方为数人,比赛时,场面别致,逗人发笑。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