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招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招魂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丧礼之一。人死后,招魂者登上屋顶,面向北方,挥动死者衣服三呼,召唤死者灵魂归来。楚辞《招魂》:“乃下召曰:‘魂兮归来’。”又称“复”、“复魄”、“招复”,参见“复魄”。古亦可招惊骇病笃者之生魂。谢灵运《山居赋》:“惧命之尽,吝景之欢。……招惊魂于殆化,收危形于将阑。”杜甫《彭衙行》:“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寄高适》:“楚隔乾坤远,难招病客魂。”楚辞《招魂》亦有屈原自招之说。 彝语称“衣此毕”。旧时彝族巫卜风俗。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彝族地区。当地民间以为,身体不适,是由于魂魄离散,必须请毕摩来招魂。安居无疾者亦经常进行招魂,以求平安长寿。据清乾隆《石屏州志?卢鹿蛮》载:“人偶有病,合饭一盂,鸡子一枚,以病者之衣包裹门外招之,谓之叫魂。”除此之外,其方法还有很多:有的在主家门口置玉米粑两个、鸡蛋一个,从门内牵红线丈余至门外作为引魂线,令两人持木瓢站立门外,瓢内盛泥、草灰,毕摩在家念咒,家人大声吆喝,两人随声将瓢内的泥、草灰泼向门外以驱鬼,家人背枪,尾毕魔绕屋一周,边走边呼:“我某的魂归来!我某的魂赶紧回到家里来!”凉山彝族毕摩作法时,备绵羊1只、鸡蛋1个、针1枚、线1根、大米1撮和白布5寸,在屋里插树枝,上述东西置毕摩面前。毕摩念招魂经,念毕打牲煮吃。最后将树枝捆于村前的树上,以将魂引至家中,归附病人身上;遇有重大灾祸,则认为是他人埋了亡魂所致,须请毕摩卜出埋魂之地点及埋者之姓名,而后掘魂和追究埋魂者的责任。 风俗。流传于西藏珞渝珞巴族。指一种原始信仰。珞巴人认为,人的灵魂如果被其他乌佑抓走,人就会生病,甚至死亡。因此,病人需请巫师举行祭鬼仪式,由巫师到鬼住的地方“乌佑蒙”那里去寻找,一旦找到灵魂和作祟的乌佑,巫师就杀牲祭祀,说是如果乌佑接受了祭品,灵魂就可以获得自由,回到病人身上,疾病就能痊愈。 风俗。流行于贵州松桃苗族。指一种仪式。安葬前由巫师择定“招魂”日期。巫师坐于正屋右间火塘的右侧,正对房屋中柱,座前设铁鼎锅盖或大瓷碗,用黄纸包蜂蜡一包一包投其中燃烧,散发出青烟、蜡香。巫师用一双筷子敲击小竹筒(苗族称为“筛”),口念“招魂词”,大意为受主家委托招引逝者鬼魂回家,同时查明是何原因使逝者与亲人阴阳两地。民间认为,人死后必经一条特定的道路通向鬼国。巫师循此路逐站寻鬼魂。第一站村头寨尾的岩山水塘牧场、歌场花鼓场、田边地头。第二站是凶险的战场。第三站苗语名为“及留投”的桥,桥下穿过的是人,桥上走过的是鬼。第四站险峻的高山,苗语名为“笔布刁来”。第五站为山谷,苗语名为“软松软冉”。再往前便是鬼国。刚离世的鬼魂在一、二、三站便可找到。巫师手中“筛”自动地摆动,或助手握锄把悬空于铁鼎锅盖大瓷碗上空,其双手抖动,便是鬼魂已找到。巫师告诉鬼魂他的人身已死,应该回家跟祖先灵魂在一起。初死的鬼魂四处游荡不知自己已死,巫师指出他手拿钱纸,额上有红布(苗语称为“令”),这时巫师方允丧属发声痛哭,又借哭声证实他已死而为鬼魂,家人怀念,劝他回去,鬼魂这才不再游荡,跟巫师回家。家人煮“灵魂之餐”招待他。这餐必须在移动了位置的三脚架上煮(平时三脚中的双脚正对祖宗灵牌位,此时必须移动位置)。此后,巫师将“筛”劈成两半,令家人将为逝者洗身的“灵魂之水”抬去人们踩不到的地方倒掉。“招魂”结束,逝者鬼魂聚于祖灵。 招魂是一种用于治病的巫术。有两种招魂术,一种是人病了,请“娘母”来治病。若“娘母”说病者的灵魂被鬼勾去,则进行 “招魂”。招魂时,“娘母”左手持剑,右手执箭,一面敲打弓箭,一面口念咒语,然后突然把一个铜钱丢进盛有清酒的碗内。这一铜钱就代表被召回来的灵魂。把铜钱用红线系于病者脖子上,病者即愈,这是一种。另外还有一种招魂,说是病者因砍山遇着“石头鬼”,病者的灵魂已被“石头鬼”摄去。“娘母”便给病者招魂。 朝鲜族丧葬习俗。朝鲜语称皋复。人死七八小时后举行。具体做法是,招魂者手里拿着死者的上衣(生前当过官的,则用公服或深衣,平民用道袍),左手拿衣领,右手拿衣胸,从房子正面方向上屋脊,一边向北挥衣服,一边叫三声死者名字。如果死者是当过官的,叫官职或字。完毕,把衣服放在屋脊上或带下来盖在死者胸部。这种仪式标志死者尚在家,招回死者离去的魂。 ①阿昌族迷信活动之一。若有人突然患病,家人便认为患者丢了魂魄,老人立即取一碗水,上面横一炷香,在患者身上绕几次,然后放在堂屋供桌上,向鬼神跪拜祈祷许愿。若病不愈,便请巫师卜卦。巫师首先赞颂神灵,介绍患者病情,判定失魂地点及原因,确定赎鬼所需祭品及数量,然后便身背竹篓,内装患者丢魂时穿的衣服及一个熟鸡蛋,手执笊篱,向丢魂地点走去,走到屋内患者家属能听到喊声处停步,便边喊招魂词边用笊篱往背篓里捞魂。巫师问:“某某,魂回来没有?”家属回答: “回来罗! 回来罗!“巫师一面与屋里人对话, 一面回到患者身旁,用笊篱绕患者头三次,再取鸡蛋滚患者全身一遍,最后剥蛋壳,让患者吃下。云南陇川县户撒一带的阿昌族还用筲箕法招魂,即在筲箕内放一个盛米饭的篾饭盒,饭盒里再放一个用线缠着的熟鸡蛋,由巫婆端到大门边,右足登门槛,左足踩地,开始叫魂。然后再到堂屋门照样喊一遍。为了检验魂回归与否,应请巫师打鱼卦:把一对大小相仿的鱼放入盆中,若两条鱼游拢在一起,并排而憩,便视为魂已归,否则认为魂未归。②旧时布依族一种宗教仪式。专为非正常死亡(如摔死、溺死、被杀和死于战争)者举行。按该民族的宗教观念,鬼域分为生魂之域和游魂之域。正常死亡(主要指病死或老死于家中)者,其灵魂暂居生魂之域,只要经“古谢” (即念经超度)便可回归祖先居住的仙境(“旁仙”)、佛界(“旁拜”),可望投胎转世。而非正常死亡者的灵魂则进入游魂之域,须举行招魂仪式,将其魂魄招入生魂之域,然后“古谢”,亡魂方能回到祖先的住地,才可望投胎转世。招魂仪式由布摩择定日子并主持举行。场所一般选在距村子较远(最好是看不见村寨)的山坳里,以芦苇杆插成象征游魂回归的路径,其间还有用水拌红泥做成的“血河”、熊熊烈火之上热浪翻腾的“火海”以及32把利刃尖刀搭成的“刀山”。仪式上,布摩及其众弟子作“上刀山”、“下火海”、“趟血河”等一系列惊险的、带有巫术性质的表演。招魂仪式需进行一天,最后将象征游魂归路的芦苇杆拔掉,把写有死者名字的灵牌送到家中,安放在神龛上,等待来日“古谢”。 土家族丧葬仪典。土家族人认为人死灵魂三分:一是灵魂回归宗祖发祥故地;一是灵魂安息于墓地;一是安祭于堂中神龛牌位。招魂是招回享祭于堂中神龛牌位之灵魂。招魂仪式,是在守墓点灯烧烟火第三夜的黎明,于墓地捉只红蜘蛛关在纸筒里,带回家置于堂中神龛上。然后, 由土老司作法,于傍晚黄昏时分,挂笼白麻布帐子于堂屋门口,帐内置放盛热水的洗澡盆,死者生前穿的干净衣裳、鞋袜头帕,及洗澡手巾。接着到寨外将亡灵招唤引回家门外,经于帐内洗浴洁身,再招引进堂屋,安祭于神龛祖宗牌位。神龛香炉碗下,压有写着安祭三代祖先的名字,则为灵魂安置的位置。土老司将其取下,添上死者名字,重新压上,表示灵魂已招回,享祭于神龛牌位。 其一是招一般性的魂。如某人精神不振,但无明显病痛,这种情况,羌人便认为是灵魂离开了躯体,往往要请释比或亲人为之招魂。如不知其发病原由,释比或亲人则于上午红日出山时到屋顶四角呼唤病者姓名,唤其灵魂归来;若知系某日在某地曾受惊吓,便由释比或亲人携带病人一件衣物到该地点燃香蜡钱纸后,呼唤病者的姓名,招其灵魂归来。并拾三粒白色石英石子归家,放在病人枕下。据说作此法事后,病人即可痊愈。 其二是请释比招游荡的灵魂。病人精神萎靡,犹如邪魔缠身,释比则根据病情和患病时辰,占卜测算出游魂现今所处的方位和到家的距离,然后去招魂的地方,将准备好的一个筛子放在地上,将盘子放在筛内,再放一个碗在盘内,碗内盛一些平常的食物,再将香蜡钱纸点燃。接着便在地上寻找任何一种小动物,如未发现任何小动物,即拨开草丛、搬开石块寻找,如发现蜘蛛、蚂蚁……即会被认为是魂化之物,立刻逮住,用白纸裹成筒将其装好,然后边往回走,边呼唤:“×××魂快回来!”直到病人家门口时,释比便大声问早已燃起香蜡等待的病人家属:“×××的魂回来没有?”家人便答:“回来了!”并接过装着小动物的纸筒,放在神龛上。若病人是男性,则放在男主宰神位旁边,如病人是妇女,则放在女主宰神位旁边,法事即告结束。 招亡魂。招亡魂又称“招魂除黑”。这一法术主要用于招凶死之亡魂,如水中淹死、跳河自杀、吊死者之魂,意在将亡魂招至墓地,让其早日超度投生,不致遗害家人和同寨人。 过去,举凡有凶死者的人家,先要请释比占卜测定日子,带上羊皮鼓等有关法器,去到出事地点,用枪击毙一只代替的羊子。释比则根据该羊死时的情况决定法事的作法。释比先用黑白两色线织成网状将死者从死地网起来,以免见到凶死者的人们生病,然后吟诵经咒,同时用法刀割开线网,作招魂法事。 招凶死者灵魂时,要用月亮馍馍、太阳馍馍作为供品,并在地上插上纸旗,石上铺白纸一张,如见有蚂蚁之类的小动物爬来,即被认为是死者灵魂所化,释比则即刻用白纸将蚂蚁包好,吟诵3声经咒,为死者招魂,并击鼓、跳舞、舞动法刀,表示要驱走孤魂野鬼,好让凶死者灵魂顺利回到释比身旁,由释比带往凶死者墓地去。凡过沟坎,释比均要呼叫凶死者的姓名,把凶死者的灵魂安抚在墓地后,释比等人便回到凶死者家中,说些吉利话,法事即告结束。招亡魂时枪杀的代替羊不吃,要埋在凶死者墓地附近;所杀之鸡,作为压山鸡。 祭祀。羌族的祭祀活动,有公祭与私祭之分,公祭以村寨为单位,私祭以家庭为单位。无论是公祭还是私祭,大都要请释比主祭。 祈天。祈天的同时也祭祀山神,故称“祭山会”、“山神会”,因祭天活动要围绕着塔子活动,有的地区又称“塔子会”、“碉堡会”,因祭祀活动要围绕塔子转三转,又称“转山会”。羌语称“纳黑西”或“莫都士”,是羌民祈求天(山)神保佑地方安康、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森林茂密的宗教祭祀活动。 一般一年举行一次,有的地区一年要举行两三次,正月岁首,五月播种,十月秋收,从而得知祭山是祈年和还愿以报天恩的活动,是羌族人民最隆重的祭祀活动之一。 祭山会以村寨为单位举行,每家每户12岁以上男丁参加。第一次参加祭山活动的男丁,必须向白石神供奉刀头、咂酒、麦面馍馍,举行冠礼后方能参加。有的地区是16~18岁。由于支系不同,农事季节各异,祭山时间也有差别,或正月、二月、四月、五月、六月、八月、十月等,由释比选一吉日举行。 祭山会均在村寨所处山坡上神林中举行。神林中建有一高约2米的石塔,塔顶置有几块白石,象征山神、天神、树神等。 祭山时,释比头戴猴皮帽,腰佩法刀,手执响盘和羊皮鼓,拄神杖前引,众尾随其后,走进神林中石塔旁。释比首先在塔前点燃香蜡和香柏枝,供上刀头,一头黑色的公羊或牛,一只红色公鸡、一坛咂酒、一块重两斤的猪头肉、一斗粮食、一个三叉或月亮麦面馍馍;而后,由释比吟诵《开坛解殃经》。所有参加祭祀的人和所有供品,均必须从点燃的柏香上跨过,以解除污秽。之后,举行“引牲”仪式,释比唱诵《引牲经》: 今天××寨祭山,今天××寨祭天, 祈求天神保佑,祈求山神保佑, 保佑××寨吉祥,保佑××寨平安。 ………… 这时,释比随即将荞面做成的山和野兽放在一起,表示让野兽在山上吃个够。还将冷水和几粒青稞丢入即将作为祭品的牲畜的耳朵里,当这些牲畜浑身发抖时,即被认为是神已经领受这些祭品,于是即宰杀牲畜祭天(祭山),并放鸡归山。羊肉煮好后即分给各家各户食之。这时,释比再次诵经,诵经毕,释比即给每一与会人颈项上系一根羊毛线。各户羌民就席地而坐,饮咂酒,吃馍馍。会首与各家各户均向释比馈赠一块馍馍、一杯酒、一块肉。释比诵经祝祷全寨各家各户男女老少平安,免生病痛等。并率领大家跳“莫恩纳萨”(锅庄舞),并绕塔子白石神3周,而后,即经山间小路回本寨。回寨后,释比即将“十卓”(上挂五彩飘带的松枝)插在某家的房顶上,以示该户为下届祭山会会首。 宰鸡祭山在茂县一些羌寨尚在流行。端午节这天,某些山寨羌人要在山寨近处的神林中“勒色”前举行祭祀活动。祭祀时,先将鸡宰杀,将鸡血洒在“勒色”的白石顶上,或供在“勒色”顶部牛、羊头的周围,再燃起柏香树枝;有的则于淋洒鸡血之后,再将两根挂着五彩飘带的木杆分别插在地边和屋顶“勒色”之上。这时,释比边敲羊皮鼓,边围着“勒色”转,人们跳起“萨郎舞”,欢呼庆贺,意在祈求平安,五谷丰收,家畜兴旺。 招魂仪式是在亡人咽气之后举行的一种仪式。旧时,人们认为人死后,其灵魂和躯体将会发生分离,灵魂一旦脱离躯体,就会在冥界中游荡,只有把其魂魄招抚回来,才能得到安宁。其中锡伯族的招魂仪式最具特色。 锡伯族招魂,一般是在死者死后立即举行。在招魂仪式中备有专门的招魂幡。招魂幡有纸做的和绸料做的两种,纸做的称为“佛多”,绸料做的称为“方子”。“佛多”制作精细,色彩艳丽,中青年人的“佛多”一般用白色和淡青色的纸,而老年人的“佛多”则更讲究,一般用红、蓝、白、粉红、淡黄、浅蓝等六种颜色的褶皱纸和蜡光纸制作。制作“佛多”,需要精巧的手艺,所以一般只有专门的工匠会做。整个“佛多”呈灯笼形状,中间扎小灯笼,灯笼多少按辈分而定。死者到了几辈就扎几个灯笼,周围再用数种颜色的纸花装饰。“方子”一般是用三角形的黑布一块一块地接成,三角形黑布的周围接上长100厘米、宽30厘米左右的红布或绸子,有的还在两边挂上10厘米左右长的飘带。在病人去世后,丧家即刻在院落大门口的门槛上树立一长杆,把招魂幡系在长杆顶端,以此作报丧标记。在举丧期间,招魂幡经常会在深夜被人盗去,当丧家发现招魂幡不翼而飞之后,需要立即挂上另一个,直到送葬,长杆上都要保证有招魂幡。“方子”一般要放单数,三块、五块、七块等都可以。到送葬时,剩下的“方子”连同顶端的“佛多”一起插到坟头。 新疆满族在人去世以后,立即在庭院内树立一高杆,上面悬挂一长幡,一方面为死者招魂,另一方面也向亲友报丧。 “招魂”也是黎族用于治病的一种巫术。招魂术有两种,一种是人患病了,要请“娘母”来治病。若“娘母”说病者的魂魄被鬼勾去,则要“招魂”。招魂时,“娘母”左手持剑右手执箭,一面敲打弓箭,一面口念咒语,然后突然把一枚铜钱丢进盛有清酒的碗内。这枚铜钱就代表被召回来的灵魂。把铜钱用红线系于病者脖子上,病疼即愈。另外一种招魂是病者因砍山遇着“石头鬼”,灵魂被“石头鬼”勾去。“娘母”便给病者招魂。 一种迷信活动,俗称“叫魂”。对于生者,如家中幼儿受惊吓后,出现头疼发热或者发无名高烧时,便认为是“掉魂”了。轻者,父母便提提小儿耳朵,并口呼其名字叫其“回来吧”;重者,要在夜深人静时,取幼儿衣物到受惊吓的地方叫喊其名字。对于死者,如人将死或刚死后,家人要取其衣物,登高呼喊其名,意为挽留死者的灵魂,亦称“招魂”。 湖北民间,特别是农村旧时有招魂习俗。家中小孩生了某种病,比如发烧发狂、说胡话、惊悸抽搐等等,谓之受了惊吓,三魂六魄有一部分丢了,亲人就要为之招魂,或叫“收吓”,又称“叫吓”。 被喊魂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周岁内正在吃奶的婴儿,另一类是2岁~12周岁(未过童关)的小孩。当婴儿鼻梁上出现一根突起的青筋,并时常悸动哭泣(尤其是在夜晚)时就认为是丢了魂,于是母亲在给婴儿喂奶时便拎起其耳根喊:“娃娃,娃娃,(或唤乳名)在哪儿掉魂从哪儿回来,回来吃奶奶。” 给儿童喊魂有下列几种方式(有些亦可用于久病不愈的成年病人):①晚饭后,夜深人静之际,用擀面杖或筷子在水缸里搅动,顺时针方向搅三次,逆时针方向再搅三次,同时念道:“隔山叫,隔山应;隔水叫,隔水应。(小孩乳名),你在哪儿吓着就从哪儿回。”②夜深时,用筷子一支在堂屋门板上敲3下,念道:“,回来哟!”③认为小孩在外摔跤丢魂,家长就拿打草竹耙子在摔跤处扒,一边扒(认为这样可以把魂魄扒回来),一边喊:“,吓着莫怕,回来吃饭。”一路喊一路扒回家。④夜深人静,小儿熟睡后,由小儿的父亲或其他两位长辈带上红烛、檀香、纸钱去离家不远的室外,先是敬香烧纸,后是作揖磕头,随后返回,返回时一人喊:“回来了吗?”另一人回答:“回来了。”一路上重复呼喊和回应,直到厨房的水缸边,一人又面朝着水缸的水面呼喊一会,另一人在水缸旁应答一阵,喊完后他们一道去看熟睡的小儿。这样的招魂要接连进行三天。⑤母亲坐床沿,将病伢抱在怀中,哄睡着后,脱下自己的长裤,趁热将一只裤脚覆盖病伢身上,另一只裤脚拖到地上,一边用手拍床沿,一边念:“,回来哟!”父亲于侧面应声回答:“回来了哦!”连念十几遍。俗谓如此连叫三夜,病即可愈。⑥估计小孩在何处受了惊吓,便趁夜带病伢到出事地点,由母亲抱病伢蹲下,用手拍拍地面,再拍拍病伢胸口,随即抱病伢往回走,边走边用手拍伢背,一边念:“,跟我回来哟!”父亲在后随声答应:“回来了哦!”一直喊到卧室,将病伢安睡在床上为止。俗谓如此连叫三夜,病伢便可因失落的魂已归身而痊愈。 旧时,渔民翻船落水找不到尸体,家属要为之招魂。在舟山,常以扎稻草人代替死者,请念伴招魂后再进行葬礼。招魂常在夜间潮水初涨时进行,于海边搭醮台,烧篝火,再缚雄鸡一只放置箩中,挂于带根毛竹的顶梢,念伴坐台作法,一人摇动毛竹,面向大海,高呼:“某某来啊!”一人随后答应:“来?!”直到潮水涨平,才告结束,由念伴引“魂”回家,次日行葬礼。地坎门岛,家属为招魂,扎一个稻草人,里面裹着张纸,写有死者的生辰八字,将稻草人吊在一根竹竿上,插在海滩边近水部分。下面设坛,由道士诵经念咒。水渐渐涨上来,到竹竿边,竹竿渐渐下垂,待稻草人点着水,算是招了魂,将稻草人殓小棺材安葬。在宁波、象山一带渔民海上遇难,丧家请僧道念经超度时,在整株毛竹梢头处斩一刀,其深度以将断未断为合适。然后移插沙堆上,让孝眷扶竹边摇边哭,同时有人从旁呼问:“来了吗?”有人应声说:“来了。”如此反复呼应至毛竹梢头摇断下垂时,人们齐呼:“回来了!回来了!”称为“招魂”。 渔民在海上遇难,尸体被海水卷走,死者家属十分悲痛,认为死者尸体没有了,但灵魂还在,尸体可由另一种物体来表示。死者的近亲属带着斗,拿着捞网和秤,到海的潮头边,摆开祭品,焚化纸钱,跪下祷告。然后拿着捞网到海水边,一边呼唤着死者名字“××,你家来……”,一边用捞网向海水中捞。第一次捞着什么就不捞第二次,最多捞三次,捞着什么就是什么,这个被捞着的东西被认为就是死者。比如捞着小鱼,那么小鱼就是死者的化身,以此类推。小鱼、小虾、小蟹乃至浮草皆可为死者灵魂所附的物体,捞着的东西装入斗内带回家,放进棺材里上供安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