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拜堂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拜堂

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婚礼仪式之一。唐代即有拜堂之说。(见封演《封氏闻见记》卷第五《花烛》)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第五《娶妇》:“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拜堂。”唐、宋以后,指新妇于堂上参拜男方父母以及夫妇行交拜礼。又清代赵翼《陔余丛考》卷31《拜堂》:“新婚三日,妇见舅姑,俗名拜堂。……岂唐时所谓拜堂者,别是一礼耶?”《元曲选》无名氏《桃花女》第4折:“媒婆也要请来,好扶新人拜堂。”

亦称“拜天地”、“拜花堂”,新郎新娘参拜天地、父母及夫妻对拜之礼,旧时汉族婚姻习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唐代已行此俗。唐?封演《封氏闻见录》:“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又有卜地、安账、并拜堂之礼。”宋?孟老《东京梦华录?娶妇》:“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拜堂。”近代婚礼多不跪拜,新郎新娘改行鞠躬礼。

古代成婚典礼中的一项仪式。后来发展为新婚夫妇共祭天地神明与祖先的宗教性礼仪,即由超自然来鉴证和认可新郎新娘的结合。“六礼”之中并无拜堂,晋时,始见夫妇交拜之礼。《世说新语》: “王浑后妻,琅琊颜氏女。王时为徐州刺史,交礼拜讫,王将答拜,观者咸曰: ‘王侯州将,新妇州民,恐无由拜’。王乃止。武子以其父不答拜,不成礼,恐非夫妇,不为之拜,谓之颜妾,颜氏耻之,以其门贵,终不敢离。”北朝,上至天子纳后下至庶民娶妇均行交拜礼。《隋书?礼仪志》: “北齐制,纳后之礼……皇后先拜,后起,皇帝后拜先起,帝升西阶,同牢。” 交拜之礼,行于堂中,故俗称拜堂。唐宋以后,交拜礼发展成参拜天地祖先毕再行交拜。

①京族婚俗。新娘离开娘家到新郎家前,男家须派人前去迎接,并在正门前铺上席子,准备让新娘走过。新娘进屋后,与新郎双双拜堂,并将槟榔敬奉给父母。礼毕入洞房。洞房内由男方请一个福寿双全的妇女张挂新蚊帐、铺新席子和整理床铺,同时说些吉庆祝贺的话,新娘为表示谢意,送一红包。新娘到男家后第三天,男家准备好6斤红糯米饭, 由新婚夫妇带往女家去拜谢女方父母。新娘新郎在女家住一晚,第二天再回男家,称为“回朝”。至此,整个婚娶礼仪宣告完成。②仫佬族结婚礼仪。拜堂时,香火台上点燃红烛、瑞香、香灯,有的还供三牲酒醴。几桌上陈列着嫁妆。新郎新娘并排站立,由族内长者主持,一拜祖先,二拜双亲,三为夫妻对拜,也有当场拜见舅舅、舅母和诸长辈的。拜堂后焚纸、奠酒、鸣炮、撒米,称为金玉满堂。有的则不举行拜堂仪式,新娘进屋后即入洞房,由伴郎陪着新郎同拜祖先,表示感恩。

在桂中忻城、上林、来宾、武鸣等县,举行婚礼这天,男方派媒人、接亲娘、“大明”(道公,负责在过河和进门时念咒,保新媳妇吉祥)、男童(带布袋背新娘命相八字,俗称“背命”)各一人,吹鼓手二人,抬花轿的轿夫四人,前往女方家接亲。若是富裕之家,另有一队打锣、扛彩旗、吹洋号的儿童。在接亲过程中,由男童负责“背命”,所以往往遭到新娘的弟妹及村中儿童的驱赶和追打。当然,这种驱赶现已演变成一种热闹的嬉戏。从前,新娘坐花轿到男家,如今,改为步行、骑自行车或坐拖拉机、汽车到男家。到了男家门前,两位命好的妇女扶新娘下轿、进门。这时,新郎往往一脚站在高凳上,一脚跨在门上,让新娘从自己的跨下钻过;也有先守在门边,新娘进门时就捶她一拳。1949年后,这种象征封建夫权的民俗事象已遭扬弃。新娘进门后被引导到堂屋的神龛前,喝掉供桌上摆的12杯酒的中间那杯酒,然后和新郎并排拜祖灵,俗称“拜堂”,又称“拜天地”。1949年前,拜堂时,新郎要用小棍或扇子打三下新娘的头,然后揭下蒙头巾,把它丢到神龛上。这些习俗现也已被扬弃。拜堂后,女伴扶新娘进入洞房。这一天一夜,新郎不进房或进房只打个转就出房,不与新娘同宿。这晚,媒人、女伴、家婆陪新娘在洞房里进餐,俗称“吃新娘饭”。过去,在吃饭的过程中,家婆往往趁给新娘装饭的机会,悄悄在饭里吐下口水,以便让新媳妇快一些惯熟、听话、孝顺公婆、听从丈夫管教,这种做法现也已扬弃,大多数的做法是新娘、新郎、新郎的父母及亲友等一起同桌进餐。当晚,新娘由伴娘陪伴在洞房里,后生们在厅堂,隔墙与洞房中的伴娘对歌,一直到天亮。第二天早上,新郎新娘向老人和亲友敬茶敬糖,被敬者讲贺语,饮茶,送红包或耳环、手镯、衣服等礼物。吃过早饭后,由新郎的一个新姐妹或房族姐妹带一斤肉、几包饼,陪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有的地方现仍传承着不落夫家的婚俗,回去后,只在农忙或节日到夫家住几天或十几天,三五年或怀孕后方长住夫家。但大多数新娘回门后,一天可往返的,在娘家吃了午饭就回来,路远的也只在娘家过一夜。以后回门,在娘家住几天后就又回夫家,几次往返以后,便长住夫家,传统的不落夫家习俗改变较大。

新娘行至天地桌前,新郎早已等候在位。拜堂亦叫“拜天地”。天地桌上放有一个装满粮食的斗,斗上四周写有“金玉满斗”四个大字;斗内四角放有一些硬币(这是为看热闹者散发的“吉祥”物),斗中插有柏枝(枣枝),柏(枣)枝上挂有喜钱,俗称“摇钱树”;斗口用红纸封口,上面还放有核桃、蒜;斗旁放一杆秤、一面镜子、一个织布机杼、一把尺子、一盏灯或一枝蜡烛。据说,这意味着五谷丰登(斗)、早(枣)生贵子(核桃)、夫妻平等(秤)、互相谅解(镜)、会过日子(蒜)等等。举行拜堂仪式时,新郎居右、新娘居左,并肩立于天地桌前。在乐曲声中,执事人高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二人微微作拜后,新娘便在搀客的帮助下,抱起天地桌上的秤、斗、尺跑入洞房,置于洞房桌上,与桌上的宝瓶、铜镜并放,用以“辟邪”。在邓州市一带,新娘还要把斗内四角所放的4个元宝(鸡蛋)送到厨房烩汤让新郎吃。

民间以为,男女只有拜过天地才是正式夫妻,所以非常重视此礼。如新郎婚日因故不能参加拜天地,旧时要由其姐妹抱只公鸡代之。在林州市,若新婚夫妇属相相仿,拜天地时要用被子将二人隔开以“破之”,称作“隔山拜天地”。渑池人拜天地时,新郎要先揭掉新娘的蒙头布,用脚在地下踏三下,以示夫权之威。虞城人拜天地时,看热闹者,不分老幼可上前摘掉新郎的帽子,拍打其头,取笑嬉闹,以为吉利。光山人拜天地前,女送客暂不进村,待新人拜过天地后,听见三响花炮后,方才进村。

拜堂礼(刘裕民摄)

1957年时,政府提倡移风易俗,天地桌上已不设斗、秤、尺等物,只在桌子后墙壁上张贴毛主席画像,并改“一拜天地”为“向毛主席像鞠躬”。近年,城镇公职人员拜堂,有的将“向领袖鞠躬”改为“向单位领导鞠躬”。

婚礼的高潮是新婚夫妇拜堂成亲,即俗称的“拜天地”。

迎亲的队伍一到男家的村头,立即鸣锣吹号,男家的迎亲客率领男家亲属出村迎接,与女家送客寒暄问候。然后,轿夫使出本领,将轿子颤得稳稳,乐师卖弄精神,吹奏无数的花样。在看热闹的男女老少的簇拥下,花轿在街心徐徐前进,这叫“压街”。花轿来到男家大门口后,迎亲的人首先要对着花轿放一挂鞭炮,或是三声响炮,然后花轿面朝喜神所在的方位落定。曲阜有“起三坐五”习俗,即从花轿来到男家门口,到拜堂后入洞房,共鸣炮五声,落轿时鸣第一声,下轿鸣第二声,进外门鸣第三声,进当院鸣第四声,入洞房鸣第五声。此时男家的大门紧闭,这叫“憋性”,目的是使新娘性格绵软,易于婆家管教。花轿停过一会儿,男家这才开门纳客。在黄县还要举行祭门仪式,将猪头、鸡、鱼摆花门口的供桌上,由新郎的伯父带领叩头祭门,之后方可开门。

传统喜堂

从花轿落地到入洞房,山东各地的新娘都要受一番折腾。在泰安,花轿刚落,就有两个小男孩或小女孩,手持麻秆或者苘杆扎成的火把,绕着轿子连燎三次,这叫“燎轿”。在德州,老公公要将一个筛子扣在轿顶上,表示罩住妖邪,这叫“天罗地网”,还要在轿下泼一盆水,谓之“泼汤”。新娘下轿有诸般讲究。一般男家要请两个属相与新娘相吉的姑娘或全奂的少妇掀开轿帘,在临朐、牟平等地称之为“扶客”。莱阳一带的扶客在花轿停落后,一个人手捧?为新娘梳洗,另一个人用熨斗盛上火炭为新娘烤一烤脚,然后给新娘蒙上红绸,谓之“褡头袱”。泰安一带是由两个姑娘递给新娘一个鸡蛋似的铜盒子,俗称“递手盒”,再递一包麸子、一包盐塞在鞋里,无棣递的是枣糕,鄄城则是在新娘下轿后,由两个小孩分别塞给新娘一包麸子、一包盐。盐和麸子取“贤惠”、“有福”之意。莒县的女宾客要三次往返,第一次为新娘奉茶,第二次为其簪花,第三次是将枣和栗子放入新娘袖中。山东各地都讲究新娘的轿鞋不许沾地,因此,从轿前到洞房要铺上红毡,新娘只能在毡上行走。新娘的落脚处或是以红绒裹两块新砖,上粘双喜字;或是一付马鞍,取安子之意;或是一块蒙有红布的大花糕,取步步登高之意。在扶客的左右搀扶下,新娘走下花轿,有的地方要跨过一个火盆才踏在红毡上。这时,在荣成,新郎、新娘要喝“同心酒”。然后,新郎、新娘各执红绸、红丝或是红拂的一端,由新郎牵引新娘,走向大门。新娘还要手捧或怀抱花瓶、心镜、玉如意等物品。夫家的大门也不是那么好进的。胶东和鲁北都在大门旁竖立两束谷草,上覆红巾或是女孩的衣服,有的是由两个女孩抱着,称为“铺床草”或“草姑娘”,表示有草可结,寝处安宁之意。临淄是将竖在门两边的薪柴点燃,照亮整个庭院。莒县在门左右放置的是两个火盆。无论火盆还是火把,都象征着往后的日子红红火火。大门的中央会放置一具马鞍,鞍上放2串铜钱,新娘从上面迈过去,谓之“前进平安”,荣成还有“马上来,鞍上去,将来家大业大”的俗谚。大门上面也不能空着,泰安、淄博、济宁等地要在门顶放两块红砖,下压二双新筷子,寓意饮食不缺,或说可以避除凶煞,并且要派属虎的人去安放。有时大门内房顶上也会放上一盂用黍米和枣做成的糕,意谓家道日高。莱阳是在新娘入门时,以黍糕越过其头顶,谓之“顶高”,寿光则是在新娘进门后,在门檐上插四根筷子,再用裹着红纸的红砖压上。在新娘走向院内时,看热闹的人们不断地将五谷杂粮、彩色纸屑、红枣、花生、栗子、麸子撒向新婚夫妇,谓之“撒谷豆”,意在驱邪。

夫妻对拜

新婚夫妇拜天地是婚礼告成的主要标志。男家在天井当院或堂屋之前,摆设桌案,桌案上放置升、斗,装满高粱,蒙上红纸,斗中插一杆秤,升内烧一束香,再在升前竖一面铜镜,临清等地还要在桌案上摆置纺织器具。泰安是在摆上供品,燃着香烛的香台前拜天地的。香台子下铺着红毡,新娘要踩在一块糕上。曲阜还要把从娘家抱来的母鸡拴在香台前八仙桌西南角的脚上。拜天地由司仪主持,新郎、新娘按女东男西站在红毡上,随司仪的喊声,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对拜,婚礼即成。有的地方在拜堂结束时“撒穗”,即将斗内的高粱撒向新人,有的地区是“撒火烧”,就是将一种内包枣、糖或花生、栗子的熟面饼撒向院中,围观的小孩纷纷抢夺,场面热闹非凡。这时,新郎用红绸或红帖牵引着新娘走向洞房。据说“踩了滴水檐,还待二十年”才能生孩子,所以新郎要一步迈过屋前的滴水檐。

吃子孙饺子

入洞房后,新郎要为新娘挑下盖头。挑盖头既有在洞房里,也有在洞房门口进行的,有的地区是用手,有的地区是用秤杆。用秤杆是因为旧制秤一斤为十六两,按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再加福、禄、寿三星,共十六星,取“吉星合到大吉大利”之意。然后新娘踩着糕,或者马鞍、石板、红砖等物上床,向着喜神所在方位坐下,这叫“坐帐”。这时,泰安、莱阳等地要吃下轿面,由扶客或两个姑娘盛上两碗面条给新婚夫妇吃,称为“哺面”。曲阜、无棣等地要撒帐,由男方的伯母或婶子、嫂子向床上撒栗子、枣、花生。有的地区要为新娘开脸、梳妆,荣成是由女傧相在新娘脸上象征性的搽点粉,谓之“添胭脂”。此后,新郎、新娘要喝合卺酒,吃合卺饭。合卺酒俗称“交杯酒”、“合欢酒”、“合婚酒”。卺是一个瓠分成的两个瓢,合卺就是夫妇分瓢而饮。现在一般用一根红线系两个酒杯,或是一根红线两头各系一枚铜钱,分别放在酒杯中,斟满酒后,新郎、新娘各执一杯同饮,饮半杯后换杯再饮,但铜钱不能扯出杯外,为了热闹,红钱是越短越好。还有的是新郎、新娘各端一杯酒,男左女右交臂同饮,取“夫妇相亲相爱,同甘共苦”之意。合卺饭有面条、饺子等,德州的饺子称为“子孙饺子”。沂蒙山区新娘要先吃鸡蛋,而且煮得半生不熟,吃的时候会有人故意问“生不生?”新娘一定要回答“生”,即生养孩子的意思,然后再吃枣、栗子之类。威海、荣成的新娘要吃老板鱼一盘,意寓“相伴到老”;豆腐一盘,意寓“富福有余”;海蜊子一盘,意寓“早生贵子”;还有陪菜一盘,粘糕一盘,谓之日子过得步步高;点心饽饽一盘,谓之子孙满堂;宽幅汤面两碗,谓之财宝川流不息,滚滚而来。喝过合卺酒,吃过合卺饭,新郎告退。这时,招待宾朋的酒宴已经开席。最尊贵的客人是女家的来客,必须在正屋坐上席,由男家安排相应的人陪席,其余按亲戚和乡邻分别设席。新郎要给客人让酒一番。如果是白天娶亲,一般在傍晚喝合卺酒,吃合卺饭。有的地方在此后还有抬尿罐的习俗,谓之“抬聚宝盆”。从新娘入房坐帐,就开始闹房了。

从新娘入房坐帐,就开始闹房了。过去,新娘坐帐要坐三天,其间不能挪动,为此新娘在婚礼前几日就要注意饮食,以免出现难堪。现在最多象征性地坐一下午,这时,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都来看新娘,向新娘要糖果、点心吃,让新娘点烟。话说:“进门三天无大小”,无论长辈、平辈、小辈都可以在洞房内玩笑嬉闹、百无禁忌,但闹房的主要还是小辈。闹房既有向新娘出谜语、绕口令等种种难题使其无法回答而大出洋相的较为文雅的闹法,也有对新娘戏弄谑浪,口出秽言,甚至手动脚,低级下流的闹法,伤风败俗,多为人不齿。新婚之夜,洞房里的灯要长明不灭。当新郎、新娘就寝时,窗外挤满了听房的小叔小姑们。据说新婚第一夜,新娘先说生女孩,新郎先说生男孩,两人不说话,孩子是哑巴。所以,新郎无话找话也要先说几句。有时新娘会拿出点心与新郎共享,外面听房的人们少不了也要讨一些解馋,然后才心满意足地散去。这时新婚夫妇才开始真正的洞房之夜。

也叫“拜天地”。一般在堂屋举行。喜堂的布置要求吉庆红火,迎面墙上挂有“和合二仙”中堂画轴,两边有吉庆联语,常见的如“彩凤双栖文鸾对舞,珠花并蒂玉树交枝”等。八仙桌上供天地神马儿,上印一个彩色的乘车老人,并有“天地龙车”字样。桌上还供有用红棉纸糊过的木制方板斗,内装高粱,中间有一片带孔的横板,上插三支箭,横缚一张弓,弓上用红绸系上一面铜镜。另插秤杆一根,戥子一个,戥窠分开另插,此曰“弓箭板斗”,以此比喻公平正直。在弓箭板斗两旁各放一个用红纸糊过的柳条升,其中一个贴有“?”字的升被称作“宝瓶”。桌上还有以“福”、“禄”、“寿”、“喜”字样的炉食供果和苹果,称作“喜字果子”。另有一个大香炉置于中间,两旁设有一对蜡扦儿,并燃烧红龙凤描金蜡烛。喜堂四周挂满亲朋好友赠送的幛子,通常是由茶房按送幛人辈分、亲疏次序排列摆放。幛子上多缀有“天作之合”、“天成佳偶”等吉祥语。喜堂上的所有摆设都贴有红双喜字剪纸。

拜堂的时间要由星相士选定良辰进行。拜堂时,由主婚人唱喜词引导,两位全可人搀扶新娘新郎并肩而立在供桌前,拜天地、拜祖先、拜父母,然后夫妻对拜。

拜喜词的词语吉祥喜庆,且合辙押韵。如:“一块檀香木,雕成一马鞍,新人下轿贵人搀,铺红毡,倒红毡,一倒倒到喜堂前。一拜玉皇张大帝,二拜高堂享平安。夫妻对拜多吉庆,搀入洞房结良缘。”

叩头时,喜堂外燃放鞭炮庆祝。全可人将天地神马儿取下,连同黄钱纸锞拿到院中并转递给家长,由家长放入火盆内焚化,叩头送神。

新娘迎娶进门,经过拜堂、坐富贵、撒帐、合卺、闹房等一系列程序,把婚礼推向高潮。其程序有地区差异。吴县?直水乡,新娘下轿后,由兄弟将新娘抱进公婆老房,俗谓“先宿老房”,然后再出来拜堂。扬州、海州俗:先完花烛,翌晨才拜堂。有的下轿后先进洞房坐富贵后拜堂。最通行的是先拜堂后入洞房。

喜堂多由六局中的扎彩或茶行布置,门口悬一对“某府喜事”的矗灯,进门有茶担,路人均可讨喜茶喝。宾客光临,吹鼓手吹打喜乐。喜堂悬灯结彩,庭柱裹绕红绸,挂堂幔,摆供桌,上置龙凤花烛,供果有桂圆、荔枝、枣子、花生之类,喻“喜庆团圆”、“早生贵子”。供桌后摆八仙台和长几,上放两杯清茶,还有插屏、画瓶等,长台正上方,中堂挂双喜画轴,苏州挂和合二仙神轴。两边挂楹联。有的挂龙虎对(东龙西虎)。也有把龙虎二字贴于中柱上的。挂猪腿于梁柱,上贴一方红纸,称“挂梁肉”。据说新娘及女眷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会引来花粉邪神,花轿到时闲人不能靠近,挂梁肉和龙虎对都是对付邪神的。神轴下面放一对纸码,代表天神地司。八仙桌两旁放太师椅,椅前地上放红布包好的“和合盘”。地面铺红毯。花轿进门时,公婆回避,避免“迎面冲”。直到灶堂厨师高喊数声“饭镬?”,公婆才走出老屋。

拜堂

新人拜堂时,新郎立左,新娘立右,跟着掌礼喜话行令拜堂。先朝外四拜天地,再朝内四拜祖先,然后夫妻拱手交拜。苏州拜和合二仙,喻“百年好合”。新人向长辈行见面礼,长辈要给红包,上书“觌仪”二字,即见面钱。

南通俗:新人拜堂朝外拜过天地,转身向家堂(祖先神龛)长跪不起,由两位文人分立神案两旁,朗读“郡书”。郡书共两份,男女双方各一份,男方为红色,女方为绿色,郡书上男女姓氏都加郡名,如姓王的称“太原郡”,姓徐的称“东海郡”。其上是四六骈文的祝词。左首读男方的郡书,右首读女方的郡书,读完后各将供桌上的供果包入手帕或放入袖内而去。

扬州俗:农村通常在洞房花烛夜次日,即“正筵日”的早晨拜堂,行过交拜礼后接着拜见亲属。娶亲当日拜堂的叫“穿堂拜”。如次日逢八,八是“八败命”,不吉利,只好做穿堂拜。水乡婚俗,轿门一开,新娘掏出满把的钱,往门内一撒,钱撒到婆婆身边,特别高兴。心眼多的婆婆,故意把头仰得很高,认为这样媳妇才会低头伏小。有的婆婆故意回避不见,以显示尊长的地位。

昆山俗:结婚时“拜花幡”,花幡为彩纸剪贴的如佛堂内悬挂的绣幡形,有两米长,做工精细,红底金边,上贴喜字喜花,有“长命百岁”、“金玉满堂”字样。由女方父亲和乐手一路吹打送到男家,悬挂于厅堂右侧。挂花幡时用的钉子由女家用红纸包好带来,不能用钉锤敲,要用秤砣敲钉,谓“秤砣压千斤,今后有粮吃”。又一说法,用秤砣一记一记打入洞中,寓顺利养子。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4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