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择偶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择偶观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秦国社会的人们对选择配偶的考虑,更多地从实际着眼,以满足生活和生产需要为目的,较少幻想与浪漫情调,具有显著的功利主义文化特征。 秦国上层社会的男女对选择终身伴侣并无多少自主权。一般说来,他们的终身大事往往被赋予一定的政治意义,与国家、民族和家族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国君、王室贵族及高级官吏之类的权贵的择偶标准,首先是从政治经济利益出发来确定。秦穆公娶晋献公女儿穆姬,秦惠文王娶魏夫人为后,都属于政治联姻,婚姻关系的形成主要满足于国家社稷利益的需要。能歌善舞、略通文墨、花容玉貌而又富有情趣的大家闺秀、名门淑媛,往往深受上层社会青年男子的青睐与钟爱,秦庄襄王异人在赵都邯郸为质期间爱上赵姬,即是一例。行为端庄、品德高尚的贤惠女子,也是秦国王公贵族选择的重要对象。史载秦昭襄王之妻叁阳后因夫王好淫声而不听郑卫之乐,被传为美谈。(见《汉书?张敞传》)上层社会的男子希望妻妾多生儿女,其生育力和健康状况必然是择偶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不过,这一点也不绝对。纵观秦国历史,秦国君主并没有完全对不能生育的王后采取废黜的措施。例如,悼武王后、华阳太后均无子,却依然受其夫君的宠爱。 秦国中下层社会青年男女的择偶观念,在云梦秦简《日书》中有相当充分的反映。 ① 未婚的青年女子和再嫁的秦妇心目中的理想丈夫,首先应有一定的社会声望及政治地位,男方家庭须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如“有爵”、“为大夫”、“为吏”、“为大吏”、“为上卿”、“肉食”、“为邑桀(杰)”、“富”等。男子本人应“武有力”、“恿(勇)”、“巧”“工”、“美”、“肥”等。(见《日书?生子篇》)秦社会崇尚武勇有力者,尚武文化习俗极为浓厚。受此影响,秦国妇女自然格外喜欢那些作战勇敢、斩首数多、屡建武勋的勇士,而那些软弱无力者则被她们瞧不起,如秦末曾“胯下受辱”的韩信。由于秦国重武轻文,“学书”的“君子”似乎并不怎么招女性的欢心,比起勇猛强健的武士,他们在秦国妇女眼中显得太不中用了。在秦人所看重的男子才能上,竟没有读书文采这一项。 《日书》的作者和使用者是男性,秦国社会是一个男权占统治地位的传统农业社会。因此,《日书》更多地反映了秦男子汉对妇女的认识以及他们选择妻子的基本原则。秦国男子对生活伴侣的选择标准及其妇女观念,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 1. 生育能力。秦社会的男人们最喜欢那些身体强健、生命力旺盛的妇女,因为她们生殖力强,能养育较多的子女。“取妻多子” ② 、“宜子兴” ③ 便是秦男子这种心理的直接表白。他们最惧怕“绝后”, ④ 最厌恶“命曰毋(无)后” ⑤ “不宜子” ⑥ 的女子为妻。因此,能否生育孩子,是秦国男性对妇女的最重要的衡量准则。 2.容貌体态。美丽妩媚、窈窕迷人的青春少女,永远都为男人们所钟爱,秦社会的男子也不例外。秦男子十分爱慕那些标致匀称、相貌漂亮的“好女子” ⑦ 、“美”姑娘 ⑧ 及善于“媚人”的多情女郎。 ⑨ 不能讨男性喜欢、枯燥无味的秦妇常遭冷遇,长耐寂寞。在中上层社会,“不媚於君”的妇女境遇是格外凄凉的, ⑩ 因为秦汉社会讲究的是“女以媚道求主”(《后汉书?桓谭传》)。上自因追求“佳冶窈窕赵女”和郑卫之音而一度排斥客卿、轻视贤才的秦王政,(《史记?李斯列传》)下至钟情于貌“美”良家女子的农家后生,无不深怀爱美求美之心,这是秦社会的一大时尚。 3.体质健康。在选择妻室时,秦国男子对女方的身体健康状况十分关注,他们不愿意娶一个体弱多病的女人为伴侣,不希望看到“妻善病” ① 。对于终年辛苦劳作的下层社会秦男子来说,妻子做为内当家,必须身强力壮、善持家务;一个多病的女人显然不能使丈夫幸福,家业兴旺。 4.性格品质。秦人选择妻子时,对女方的个性品德考虑颇多,某些个性特强的女人往往令男人们敬而远之。秦社会舆论认为,“妻悍” ② 、“妻?” ③ 、“妻多舌” ④ 、“妻不宁” ⑤ 等,都是不符合理想标准的妻子。秦男子希望与温情柔顺、通达宽容、恬静贤惠的女性结为百年之好。有的秦人不仅不喜欢“妻悍”,有时甚至无法忍受,使用暴力惩罚殴打悍妻。“妻悍”也说明秦国妇女表现刚强,不屈不挠的个性特征。 5.经济背景。值得注意的是,秦国男子在确定婚姻关系时,同女子一样,非常重视对方的家庭经济情况。商鞅变法后,秦社会风气大变,“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汉书?贾谊传》)秦国男子汉很怕“取妻妻贫”(《日书》简799),不愿娶贫穷人家姑娘为妻。《史记》所载秦末人张耳娶外黄富人的美丽千金为妻;陈余纳赵地苦陉富户公乘氏爱女为偶;陈平身为美男子,耻娶贫妻,最后同身历五嫁的寡妇张负女孙喜结良缘。 ⑥ 在这里,张耳、陈余、陈平虽非秦国人,但其择偶的价值观,却具体地反映了秦时的一般看法。在时人心目中,最重要的是女方家庭的富裕程度和女子本人的美色容貌。尽管外黄富家女儿和张负女孙都早已不是处女,却并不重要。对于这三个男人的妻子来说,她们选择丈夫的着眼点在于对方的才能、体貌及潜在的发展前程。由此可见,在秦社会中,家境康富的姑娘易择佳婿,英雄伟男乐选富女是很普遍的现象。 从“妻贫”简文中,我们还可透视出秦国下层社会个体小农家庭入不敷出、经济拮据的窘境。丈夫终岁辛劳,亦难以使妻子儿女免遭贫困折磨。夫妻共同承担生活重负,长期忍耐贫穷生活的煎熬,这是普通秦人家庭生活的真实景象。从秦人择偶观念中,我们不难体察出秦国社会重功利、重实用的文化风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