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捡骨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捡骨

分类:【中国民俗】

葬后若干年,择吉日将死者骨骸挖出,装入陶瓮中重新安葬,名曰“捡骨”或“拾骨”。由于装骨骸的陶瓮俗称“金斗瓮”或“黄金斗”,故在福建民间又称“捡金斗”或“捡金”。

福建民间自古以来就流行着捡骨葬俗,汉晋前后此类葬俗并不少见,考古术语称之为“捡骨葬”或“二次葬”。近现代各地一般是在葬后三年或更长时间拾骨,拾骨季节多在清明、重阳、冬至前后进行,也有人择吉日捡骨。拾骨前各地民间一般都要举行一定的祭祀仪式,主要是祭奠亡魂和土地公。闽中、闽南有些地方民间在拾骨时,要用雨伞将骨骸遮盖,忌骨骸见天日,也忌生人的影子倒映骨骸上。拾骨时,须将骨骸逐块摆在草席上,然后按人体结构从脚骨到头骨的顺序装入陶瓮,不能放错位置,也不能留下任何碎骨。福鼎等地在拾骨时要将死人的牙齿敲掉,以防其日后“吃人”。在福州、莆田等地,拾骨师傅要先喝几口白酒,并用白酒喷洒坟墓和骨骸,俗谓“驱邪”。若骨骸呈白色,视为吉利,红色则为不吉。闽南民间要将骨骸用红丝线衔接贯穿后再放入陶瓮。

各地民间拾骨的原因有多种:一是初次下葬时由于经济等原因,采取浅埋。若干年后,家庭经济状况好转,为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建造坟墓,拾骨重葬。二是夫妻双亡后,通过拾骨将二者合葬一处。三是听信术士之言,将家庭中出现的灾厄归结于葬地风水不好,通过捡骨迁葬以禳解。如民国《大田县志》卷5说:“破瓮改葬,常常有之。其原因由于葬后家中不利,以为风水致然。”四是旧时迷信尸葬为凶葬,骨葬才是吉葬,因此流行捡骨葬。捡骨后一般要迁往他处重葬,由于受风水迷信的影响,许多地方民间相信多次迁葬有利于子孙后代。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0: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