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捶丸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捶丸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球类游戏。宋时称“步击”,又称“步打”。此活动盛于唐宋,《宋人画州》中绘有两儿童持仗捶丸的形象。元宁志老人《丸经》中详细记述了捶丸的场地器材,比赛规则和技术方法:在旷地上画一球基,离球基数十步至百步,作一定数目的球窝,旁竖彩旗,用棒从球基击球入窝分胜负。这一游戏很类似于现代国际上流行的高尔夫球运动。 古代一种球类活动。以木为球丸,以杖击打之,故名。系由唐代步打发展而来。将步打对抗赛,改为非对抗赛,使用球穴、球棍,意在强身怡神。宋徽宗时已有。元代宁志斋老人《丸经》载有活动场地、设备、竞赛方法、裁判规则等。场上先画一球基,离球基数十步至百步作成球穴若干,穴旁竖彩旗以示目标。比赛人数多至10人,分为两队。双方轮流从球基向球穴击球,以进球多少计胜负。明时仍流行。明人周履靖《丸经跋》:“予壮游都邑间,好事者多尚捶丸。”清代始湮没。 捶丸是中国古代的球类运动之一,由“步打球”发展而来,与今高尔夫球相似。据《丸经》记载,早在公元1101―1125年间,宋徽宗时代我国已有了此项运动,元、明时也有开展,到清代湮没。它继承使用“蹴鞠”的球穴和多样化的球棍。比赛方法:在旷地上画一球基,离球基数十步至百步,作一定数目的球窝(家),旁树彩旗,用下端弯曲的木棍从球基击球入窝。比赛按人数多少分为“大会”、“中会”、“小会”等。分别以先得二十筹、十五筹、十筹者为胜。 也称“步击”。宋代球类游戏。由唐代步打球演变而成。球场设于空旷之地,场中挖若干远距离的小穴,旁插彩旗。球以坚固木料制成。参赛者不限人数,轮流用下端弯曲的木棍从球基开始击球,使小球滚入各球穴,其法与今高尔夫球有所相似。比赛按人数多寡分“大会”、“中会”、“小会”等,分别以先得20筹、15筹、10筹者为胜。由于将原来有身体冲撞且直接对抗的步打球转化为比较平缓的间接对抗形式,遂使参赛者能在不受他人干扰的情况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击球水平。据载,宋徽宗即酷好此戏,所用球具亦极讲究,“盛以锦囊,击以彩棒”。今山西洪洞县广胜寺水神庙壁画有“捶丸图”,生动地描绘了该项目的比赛场面。 元代击球除马球外,还有步行打球,称“捶丸”。它是由唐代“步打球”演变而来的一种游戏,从宋代开始流行。使用的球和球杖与马球差不多,但以计筹打入“窝儿”(地上挖一小坑)为胜,形似现在的高尔夫球。在元代宫廷中,“苑内萧墙景最幽,一方池阁正新秋。内臣尽掘场中地,官里时来步打球” ① 。其中的“官里”指的是皇帝,说明皇帝喜欢步打球。元人宁志还写作了一部关于步打球的专门著作《丸经》,详细介绍了比赛方法、场地设备和器具规格,可见元代捶丸之盛。捶丸之戏到明代仍然十分风行,直到清代才走向衰落。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