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探马赤军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探马赤军分类:【传统文化】 蒙古诸部族军。蒙古之制,家有男子,15岁以上,70岁以下,尽命为兵。上马则随军从战,下马则屯聚牧养。成吉思汗攻金时,以蒙古所属诸部族札刺儿、弘吉刺、亦乞烈思、兀鲁兀惕、忙兀惕5部,组成探马赤军,由按札儿、孛罗、笑乃鲟(dǎi歹)、阔阔不花、不里合拔都儿5人分领,由木华黎总领。平金后,即镇戍中原腹心之地。其后驻防各地,人员以上述5部为主,亦有少量汉人及色目人参加。 元军的精锐骑兵。又称“重役军”或“先锋军”。其名源于突厥语“答摩支”和契丹语“挞马”,前者意为“扈从官”,后者意为“前锋之士”。专负攻坚冲锐等艰巨的战斗任务,也镇守战略要地。成员选自各部族,包括:蒙古、色目及少量契丹、女真和北方汉人。核心骨干,选自蒙古五部族(兀鲁兀、忙兀、弘吉剌、亦乞烈思和札剌儿漠南)。此制分割了原部族首领对其部属族军的权力,转归君主直辖,利于加强皇权。 一作“探马军”。蒙古汗国和元代由各部族人组成的军队。《元史?兵志》:“蒙古军皆国人,探马赤军则诸部族也。”成吉思汗征金时始置,初由札刺亦儿、兀鲁兀惕、忙兀惕、弘吉刺、亦乞列思等部人组成,称“五投下探马赤军”。后亦有契丹、女真、汉人等被征入。总领于木华黎。灭金后,则于各重镇、州、县随处镇守。世祖时则列大府驻屯,镇戍中原腹地。中统三年(1262)立探马赤总管府,至元二十一年(1284)俱属东宫,三十一年改隆福宫右都威卫使司。战时出征,平时屯聚牧养。 元朝时对一部分兵农合一的人的称呼。所谓“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十三世纪初叶,成吉思汗西征时,大量中亚细亚人,其中多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被迫东迁。这些被俘的士兵和工匠,除一部分给蒙古贵族当奴隶使用外,多数被编为探马赤军,参加了忽必烈统一全中国的战争。直至灭掉宋朝,才规定探马赤军既为兵,又为农。据《元史?世祖本纪》载:至元十年(1273年)元世祖下令:“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与编民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