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撬与泥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撬与泥搭分类:【中国民俗】 《闽杂记》卷9说:“撬,《史记》言‘禹泥行载撬’。今福宁海边居民有此器,以厚木板为之,形如船底,首圆而仰,长及丈余,阔二三尺,中竖二柱于左右,高约三尺许,上横尺余小梁,以作扶手,用时置所载诸物于中,以一足踏板上,一足踏泥淖中,两手推扶手小梁而行。亦有置扶手于板尾,两足俱在外,但以手推而行者,其用力亦相等。”同卷还说:“田躺,亦名泥搭,海滨人家皆有之。形如木杌,三足向上,泥行如飞,潮过时乘以掇拾螺蚌之类者。相传明时倭寇闽中,每乘潮涨,入掠村堡,潮退即去,近岸数十里皆泥污不能迫击。戚南塘制此器,俟潮将退,令兵勇各乘其一,出不意歼之。盖即禹四载泥行之?遗意也。”这两种都是在沿海海涂中使用的特殊的交通工具,人载其上,不但不会陷于泥中,有时甚至可以“泥行如飞”。至今为止,在闽东霞浦、三沙和闽中连江、罗源、福清等地沿海的滩涂上,还偶尔可见有人使用这种行具。 福建各地民间出行时的传统遮雨遮阳行具有雨伞、斗笠、蓑衣、雨衣以及各种手杖、拐杖等。蓑衣在各地的使用历史悠久,其以蓑草和棕片编织制作而成,坚实厚重,既可遮雨,亦可挡风寒。各地常见的一般为展翼式蓑衣,其上有肩坎,便于劳动者在雨中从事各种生产作业。至今为止,蓑衣在各地农村依然处处可见。斗笠在各地乡村的使用亦十分普遍,可以说家家户户不可或缺。闽中福清、连江和闽南惠安、东山等地的斗笠各有特色。闽中福州等地民间至今还有“福清哥,戴斗笠”的谑语。雨伞则是各地城乡居民日常遮雨遮阳的常用之物,有各种布伞、花伞、纸伞等,现在各地流行的是各种各样的折叠伞等“洋伞”。除此之外,各种手杖、拐杖等也是老年人出门或其他人登山、走山路的常用之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