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擦尔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擦尔瓦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四川和云南大小凉山一带彝族传统服饰,彝语音译,即“披毡”。据考证在汉晋时代,彝族的祖先就已开始使用擦尔瓦了。用羊毛编结而成,无领无袖,自然下垂,具有良好的保暖性,又能抵御风雨,其产生与原始游牧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长及膝,用灰、白、青三种羊毛线织成方格纹、斜纹、水波纹及南瓜纹等各种图纹,下端缀以流苏(穗状饰物),穿上显得英武美观。夜间可作被用。擦尔瓦大方实用,深得彝族人民的喜爱。 中国彝族的传统服饰。彝族主要居住在我国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各地彝族服饰不尽一致。四川凉山和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些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绀形髻。妇女通常头上缠包头,腰间束以围腰和腰带。有些地方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妇女上衣的袖子、胸襟、衣领都有盘花和剪贴的图案。盘花是用宽一分的彩色丝辫镶嵌在服装上或盘成连续的花纹,剪贴则用青色的布剪成图案。 彝族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彝语现称“瓦拉”或“瓦拉勃”。擦尔瓦的形式有带流苏(穗状饰物)和无流苏两种,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线织成,织成方格纹、斜纹、水波纹和南瓜子纹。一件擦尔瓦用七或九幅毛料制成,上端用羊毛编成的粗绳缩口,下端为长达30多厘米的流苏。这种擦尔瓦为终年披用,白天用以御风雨,夜间用作被盖。 彝语称“瓦拉”或 “瓦拉勃”。川、滇大小凉山彝族男女所著的披 衫。用羊毛织成。有白、灰、青三色。上部用羊毛绳缩口, 下部缀有长达一尺左右的旒须,流行于甘洛、越西、喜德、冕宁、西昌、盐源、盐边等地。但美姑、雷波、马边、峨边等地则无旒须。从剪、弹、撕羊毛,拧、缠毛线以至上架织成毛料, 缝制成披衫,都由彝族家庭妇女操作,无专门制造的作坊。制造一条披衫, 往往需时数月至半年不等。无论男女老少, 终年披著,白天用以御风寒,夜间作为被盖。 彝语叫“瓦拉”, 川、滇大小凉山彝族常用的外套,类似于披风。一般用自己捻制的粗毛线织布缝制而成,通常为13幅宽,每幅宽23厘米左右,多染成深蓝色,也有的不染,呈黑、白羊毛本色。在样式上以什扎、田坝地区最为华丽,边缘镶有红、黄牙边和青色衬布,下摆吊有30多厘米长的绳穗。依诺地区多不染色,无穗,看上去端庄大方。有的彝区喜用羊皮制作擦尔瓦,做工考究,用5张同龄(一般为3岁)、同色、适时宰杀的整皮经特殊加工精制而成。披时毛朝外,底部一圈为直长毛,上底细卷短毛,以黑色为上品。这种擦尔瓦成衣条件要求严格,被视为服装的珍品,一般于喜庆节日穿用。由于擦尔瓦制作工艺精细,故被视为彝族的手工绝技。擦尔瓦夜间当被盖用,不论干地水地,家居野宿,裹身而眠。雨天可挡雨,晴天可遮日。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要披穿,是彝族人民喜爱的基本服装之一。 亦称“瓦拉” 或 “瓦拉勃” ,彝族男女披衫的统称。流行于川、滇大小凉山。用羊毛制成,有白、灰、青三色,形制似斗篷,上端用羊毛绳锁口,肩部加宽,覆盖两臂,长及膝下。有些地方的披衫,下部还缀有长达30厘米左右的旒须。制作一条披衫,从弹梳羊毛到拧搓毛线和织成毛料,往往需时数月至半年,都由彝族家庭妇女手工操作,无专门作坊。不论男女老少,终年披著,白天抵御风寒,夜间作被盖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