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放河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放河灯分类:【传统文化】 旧时汉族岁时娱乐活动。流行较广,苏北等地较盛,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五晚(苏北在七月三十日晚)举行,也有在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日晚举行的。河灯用彩色纸糊成.精巧玲珑,形状各异,装上蜡烛,置于木板或所制作的船形物上,将其浮于河水之上,任其随波逐流,五光十色,煞是好看。相传在咸丰年间,久旱不雨,造成灾荒,有名小马者,历尽艰辛,杀了龙王,取出雨旗,解除了早情,为纪念小马,形成此俗。布依族民间亦有此俗,在燃放河灯时,看准的灯亮的时间最长,流得最远,谁在今年内便有好的运气,若中途不利,则要祈求“七姊妹”保佑。据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此俗在清代已很盛行。而今已不多见。 又称“放河”。民间信仰风俗。旧时流行于四川等地。源于佛教。据佛教《盂兰盆经》记载,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受苦,如处倒悬,求佛救度。释迦牟尼让他于七月十五日即僧众安居终了之日,准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可使母解脱。后佛教据此兴起盂兰盆会,即每年于夏历七月十五施斋,举行诵经法会,办水陆道场,其中有放河灯的活动,民间相习效仿,用纸扎制小船,上点燃蜡烛,放入河中任其漂荡,民间以为河灯可照亮九幽黑暗地狱,解脱鬼魂痛苦。 苏北等地传统娱乐活动。河灯是用各色彩纸糊成的精巧玲珑的船形物,装上蜡烛或少许豆油、灯草点燃而成。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晚,当地群众将河灯浮于水上,由老者驾小船点放,河灯随波逐流。五光十色,十分壮观。传说,清咸丰年间,龙王久不降雨,造成大旱,有名小马者,历尽艰辛,杀了龙王,取出行雨旗,解除了旱情,为纪念小马,形成此俗。据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放河灯在清代已很盛行。见《中国民俗辞典》。 布依族区域性节日风俗。流行于贵州长顺、紫云、望谟等地。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晚,当地布依族妇女各备碗一只,或缝制成船形的笋壳一张,并配以花草,内置菜油和用棉花捻成的灯芯,带到河边将灯芯点燃放入水急流处,任其顺水漂流。据说谁的灯漂得远,亮的时间长,在本年内将会有好运降临,否则须向“七姊妹”焚香祷告,祈求保佑。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