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放鞭炮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放鞭炮分类:【传统文化】 庆贺春节的一种活动方式。又叫“爆竹”、“爆仗”、“炮仗”。《通俗编俳优》:“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日爆竹。”传说它源于“庭燎”。《诗经?小雅》有“庭燎晰”之句。古人用松枝和竹子做成火把,在庭中点燃用以照明。竹节燃烧时发出爆裂声,此乃早期“爆竹”。进而,人们便以此驱除鬼邪,企盼吉祥。《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史记》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恶鬼。”东方朔《神异经?西荒经》:“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名日山。其音自叫。人尝以竹著火中,爆火扑而出,皆惊惮,犯之令人寒热。”据传初唐天灾不断,瘟疫四起,有个名叫李田的人,在小竹筒内装上硝,导以爆炸,以硝烟驱散山岚瘴气,减退疫病流行,这就是最早的装硝爆竹。火药发明以后,人们用纸卷筒代替竹子,并用麻茎把它们编成串,称为“编炮”,因其声音清脆如鞭响,也叫“鞭炮”。《东京梦华录》载,宋代已有专门生产鞭炮作坊和除夕出售鞭炮的记载。到了晚明时期,鞭炮已品种繁多。清人百一居士在《壶天录》中载北京人过年:“京师人烟稠密,甲于天下。富家竟购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贫乏家即谋食维艰,索逋孔丞,亦必爆响数声,香焚一炷。”讲究的鞭炮全用红纸制成,,燃放后红纸碎片遍地,取其“红”“火”之意。现在过春节,燃鞭点炮更为普遍,除少数人残存的“崩穷”、“祛晦”的传统观念外,再无以往的迷信色彩,诚为人们除旧迎新、欢欣庆贺、预祝吉祥的感情使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