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放风筝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放风筝

分类:【传统文化】

汉族民间传统的娱乐养生习俗之一。风筝,亦称“纸鸢”,既是一种娱乐工具,又是一种艺术欣赏品(此多属微型风筝)。全国各地历来都有放风筝的习俗。春秋两季,风和日丽,天高气爽,到郊野放放风筝,有益于身心健康,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相传春秋时有“木鸢”,后用纸代木,称为“纸鸢”。至五代时,又在纸鸢上系竹哨,风入竹哨发出筝鸣之声,故称“风筝”。风筝讲究扎、糊、绘、放的工艺和技法。经历代画家、民间艺人创造发明,今风筝品种繁多,工艺精巧,造形千姿百态。例如,有动物类,如雄鹰、蝴蝶、蜻蜓、蜈蚣等;人物类,如孙悟空、天女散花、胖娃娃等;物品类,如花篮、房子等。形状有正方形、菱形、五角彤、宫灯形等。结构上有平面、立体和浮雕式。风筝依大小,则有巨型和微型之分,前者如“蜈蚣”长百余米,后者如“掌燕”,为只手可握的欣赏佳品。藏族放风筝,别具一格。比赛时,风筝线上涂有掺着玻璃渣子的胶水,待飞到一定高度时,各施技巧,攻击对方,以锯断对方风筝线为胜。老年人放风筝,则在风筝和线接头处插一炷香,飞到一定高度时,香火烧断线,风筝随风飘去,表示放掉了“晦气”,预示健康长寿。此与《红楼梦》第七十回中林黛玉放风筝叫“放晦气”同义。我国风筝流传于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喜爱,于今山东潍坊、北京等地每年都举行国际风筝节,人们争相竞技,热闹非凡。

①源于巫术的去病方式。古人相信病灾可以以某种方式去除或带走。某人生病,将其病写画在扎制的风筝上,用线在空中放飞,当风筝飞至高空,将风筝拉线剪断,断线的风筝随风飘向远方,民间相信病人的病便会随风筝一块飞走,并以此去病除灾。②民间游艺。石竹篾做的骨架上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放上天空。

亦称放纸鸢、放鹞子。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战国时间已出现雏形。《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fēi非,同飞)一日而败。”《墨子?鲁问》记载鲁班曾“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纸鸢相传为韩信创制。明代《古今事物考》:“汉高祖之征陈冂也,韩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明人陈沂《询录》:“五代汉李业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鸣,俗呼风筝。”

我国古代民众的游艺活动。最早称为纸鸢,在唐代已风行民间。元稹《长庆集》卷二五《有鸟》诗即云:“有乌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五代时有人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鸣,故有“风筝”之称,陆游也有《观村童戏溪上》诗云:“纸鸢跋扈挟风鸣。”说明放风筝尤为儿童所爱。但放者不限儿童,成年人及老人也甚爱此健身活动。到明清以后则发展有风筝社,进行放风筝比赛。近代比赛规则就更加细密,甚至发展成为国际性比赛项目。

传统娱乐活动。风筝亦称“纸鸢”、“纸鹞”。因于鸢首添置发声的丝绦或竹笛,风吹如筝鸣,故俗称“风筝”。其制甚古,相传春秋时已有竹、木鸢,后又用丝绸制作,唐末五代始改为纸制。初时多作军事之用,至宋代,已演变为一项盛行的娱乐活动,宫禁、民间皆喜放之。其制作较前更为精巧,种类亦更为丰富。南宋时,临安(今浙江杭州)城中有专门制作和出售风筝的商贩,而众人在放飞时还常相聚赌赛。《西湖老人繁胜录》:“街市举放风筝,轮车数椽,有极大者,多用朱红,或用黑漆,亦有用小轮车者,多是药线,前后赌赛输赢,输者顷折三二两线,每日如此。”赛法系以放线互相勾引绞截,以绞断对方者为赢。宋周密《武林旧事?西湖游幸》:“桥上少年郎,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此类比赛还有专门的名手,《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即记有“放风筝: 周三、 吕偏头”。此外, 宋代还认识到放风筝有却病健身作用。宋李石《续博物志》载, 时人放风筝时“引丝而上, 令小儿张口望视, 以泄内热”。

中国传统民族体育活动之一。风筝是以细竹条捆扎骨架,用纸或绢裱糊而成。放飞时栓上长线,迎风奔跑,利用空气升力将风筝升入空中。风筝起源于中国,传说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人制出木制的鸢型风筝放飞上天,后以纸代木,使风筝制作的更加精巧。2000多年来,风筝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体育活动。风筝可制成各种形状和造型,大的有可达数丈长的龙型风筝十分威武壮观,小的有只有一两寸大小的小飞燕风筝,十分小巧玲珑。造型有禽、兽、虫、鱼人物。类型分硬翅和软翅二种。风筝不但在中国广为流传,同时早已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并于1989年4月 1 日在中国山东潍坊成立国际风筝联合会。中国于1980年5月23日成立了第一个风筝学会一北京风筝学会,1984年在中国山东潍坊举办了国际风筝节。以后每年举办一届。中国风筝协会主席季明焘出任国际风筝联合会主席。每年春季3、4月间在中国风筝之乡山东潍坊还举办全国风筝邀请赛。江苏省南通市也曾举办紫琅杯全国风筝邀请赛。

阳春三月,桃梅花串串泛红。看蓝天白云之间,“蝴蝶”轻轻振翅,“天女”款款散花,“神仙”飘飘欲飞,正是放风筝的大好时节。

风筝,北方称纸鸢,南方称鹞。相传春秋时公输般作木鸢以窥宋城,后来用纸代木称为纸鸢。五代时又在纸鸢上系竹哨,风入如筝鸣,因而得名风筝。“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唐代高骈这首《风筝》诗,写得有情有景,有声有形,堪称好诗。清代放风筝更为普遍,《北京竹枝词》中描写道:“风筝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

风筝作为一种娱乐活动,有时还会起特殊作用。清人笔记中曾记载过一则故事:楚汉相争,韩信制了一个上缚竹笛的牛皮大风筝,放入空中,结果汉军随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项羽的军心。霸王项羽只落得一个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据说韩信反汉时,还曾利用放飞的风筝测量到汉宫的距离,用挖地道的办、法攻入了宫中。南北朝时,梁武帝被叛军侯景围困,他向外求援的诏书就是利用风筝传送的。科学家富兰克林、马可尼,都曾利用风筝搞科学试验。清初戏剧家李渔所著传奇剧本《风筝误》,写书生韩世勋题诗于风筝上,风筝落入詹家,詹家小姐淑娟和诗其上,因而结成美满姻缘。

风筝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天津风筝世界有名。山东潍坊把放风筝与旅游、文化、经济结合一起,已成为世界风筝都。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的风筝博物馆就是模拟龙头蜈蚣风筝的造型,内有展品2000余件,小的可折放在火柴盒里,大的如九龙壁风筝,重1000公斤。《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是一个做风筝的能手,并著有一本专门谈风筝制作的书《南鹞北鸢考工记》,记载了数十种风筝的扎、糊、绘、放工艺,每种风筝都有彩绘图,还配有两首歌诀,一首讲扎法,一首讲画法。

清明习俗。以潍坊风筝会为最。风筝,古称“纸鸢”。乾隆七年《昌邑县志》:“清明日,插柳踏青,好事者为风鸢之戏”。光绪十年《临朐县志》:“斯时芳草鲜美,儿童放纸鸢于村郊”。此俗后演为春天游戏。民国二十四年《临朐续志》:“正二月间,儿童辈以竹为胎,糊作鸢形、蝶形、筝形之类,系以长线,放之空中。”

湖南称风筝为“纸鸢”,俗称“鹞子”,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大科技发明,在通讯、战争等多方面发挥过重大作用。湖南民间以放风筝为一种体育游乐活动,无论男女老少均可参加。放飞季节多在暮春,有“杨柳青,放风筝”之谚。一般为个人单放或三五好友一起放,有时学校、单位、地方组织也组织比赛。1933年4月长沙市举办了“长沙市第一届风筝比赛”,并制定出全国最早的风筝比赛章程。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群众性风筝活动更加活跃。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存在,以木制作,称“鸢”,后来以竹代木,糊以纸称“纸鸢”。人们以竹为笛,束于鸢首,疾风入笛,声如筝鸣,谓之风筝。梁武帝时,侯景兵围台城,简文作纸鸢,升空告急于外,这是把风筝当做了通讯工具。

清明节前后,清风徐来,春光明媚,民间有在此季节放风筝的习俗。无论城镇农村,还是官民男女,都放风筝。有的剪断升入高空风筝的牵绳,任其飞向天涯海角,希望借此消灾去病。

现在放飞的风筝有长达180米的龙头蜈蚣风筝,有憨态可掬的“胖熊猫”,有翩翩起舞的“七仙女”,有双蝶合舞的“梁祝”等等,品种繁多,形态各异,构思新颖,寓意深远,制作精巧,从中可以看出民间工艺的制作水平和广大风筝爱好者的辛勤劳动及其生活情趣。

放风筝是西藏民间广为流传的游艺。西藏风筝制作别具一格,形状一般为菱形单面。制作方法是:把一张60×60厘米的方纸(这种做风筝的纸是西藏塔工地区生产的一种特殊纸)裁成菱形,然后画上具有藏族特色的画,如莲花、吉祥画中的宝瓶、经幡等,一般由制作者的爱好来定。也有的在纸面上方沿两边菱形各画一道粗黑线,并在其下部各画一只眼睛。做两根削好的竹骨,一根通过中心垂直贴在菱形的两个对角上,成为风筝的头尾;另一根竹骨两端弯曲,安在两翅顶角。两根竹骨就像一把拉满弦的弓。风筝线轱辘是用几根小圆木和两块等圆木板做成的,像个车轮,有轴心和轴杆。小轮有六轴型、八轴型和十轴型,按照放风筝者的年龄大小来选择轮子,很讲究轮子上的图案。线就绕在轱辘上。风筝线一般选用棉线和丝线,但需要加耐磨浆。耐磨浆的主要成分有玻璃粉、植物的粘液、糖料、水等,把这些原料按比例放到锅里煮,煮完冷却后等到还有余温时就要上线。上线时,两个人在太阳底下按一定距离站立,一人左手倒一点刚弄好的耐磨浆,线放到浆里,用右手把线轻轻抽动,线上沾一层非常薄的耐磨浆成了保护膜;另一人把线拉到一定距离,待浆液凝固不粘后,慢慢卷在小轮上。

放风筝的季节一般为每年秋季中旬,因为卫藏地区这时风力较足。放风筝过早会引起农民的非议,说放风筝的时间早了秋季便会过早终结,庄稼和果树的树叶会过早凋落。藏区放风筝主要在拉萨和日喀则等城镇。拉萨人放风筝,除在平地和田野上进行外,更喜欢站在楼顶上放。拉萨八角街的楼房一般都是两层或三层,上下容易。每到放风筝季节,整个八角街的上空飘满了各式图案的风筝。有的风筝飞得很高,同蓝天白云融为一体,藏族人以此为吉祥。人们还进行风筝比赛,风筝和风筝要互相攻击,看谁的风筝能获胜。比赛中没有抹上耐磨浆的风筝线会被抹了耐磨浆的风筝线割断,从而导致失败。另外,为了互相攻击取胜,制作者往往还要特意将风筝制作得可以在天空转圈,这样在互相攻击时就更易取胜。在放风筝互相攻击比赛时,楼上楼下、男女老少、大街小巷,大人小孩都兴致勃勃地抬头望着天空,可谓其乐无穷。

西藏藏族放风筝具有放飞、玩耍、争斗等各种技巧,放飞者要逐渐熟悉和掌握。风筝的纵轴和横轴比较软。风筝中线的紧和松使风筝不断旋转。有的在风筝尾部加一条尾巴来控制平衡。

放风筝是成人和少年儿童皆宜的活动。成人多放游龙、蜈蚣、大钟等大型或长串型、立体型风筝,少年儿童多放单人、纸燕、圆月等较小较简单的风筝。冀南一带多在春节后的整个春季放,即公历的2至5月份,承德一带多在春季和秋季放。

风筝做好或买来后,首先要扎头绳,其有两种扎法。一是单头绳,即在风筝上、下、正中部位扎两根结实的细线绳,各长约30厘米,两个头系在一起,留一个小环,用以连结风筝线;上线略短,确保风筝放飞后上方略向前倾,便于风筝升空、高飞。头绳扎好后,手提绳端环处检验一下,务使两边均衡,放飞后才能不偏不斜不栽筋斗。二是双头绳,即上二下一三股细线绳,同样要确保两边均衡。为确保风筝起飞后平稳,有的单体小型风筝在尾部贴两三根纸条作尾巴,较大风筝则用若干纸穗或纸花用线绳连缀成上双下单的“丫”形尾巴。旧时风筝线用合股棉线并用蜡打过,结实有劲,不容易断线。现时多用尼龙线,线缠在“工”字形木拐子上,或者缠在一端有柄的线轴上,上端系一个2厘米长的竹篾或小木棍,穿过风筝头绳上的小环,让其横住,即把风筝和线连在一起。春季和秋季温度宜人,特别是春季,在2级或3级微风的日子均可放风筝。风太大,容易断线或把风筝刮坏。起放时一人放线,一人把风筝放飞。拿线轴或线拐的人边用一手徐徐抖线放线,边逆风慢走,使风筝徐徐高飞,直到相当高度。如风筝左右摇晃,可能是头绳不在正中,需要调整;如风筝不停地栽筋斗,可能是身轻,需要缀尾巴。大名县雄鹰牌风筝放线长度可达800米。

在河北民间,旧时一般不组织放风筝比赛,而是不比赛的暗中比赛,主要是看谁的风筝飞得高,飞得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的市、县或单位、学校举办风筝放飞比赛。比赛的形式有:放飞比赛,看谁的风筝飞得高及稳定程度,有的兼比风筝的扎糊和彩画工艺。另外还有特技表演放飞,即特大型游龙、蜈蚣、大钟等长串或立体风筝放飞。有的风筝上带哨,在空中随风不停地发出哨音。还有的在风筝线上装一个蝴蝶形装置,可以把一个鞭炮沿线上送,并适时爆响,而不影响风筝线,叫“蝴蝶送炮”。

流行于河南各地。风筝源起说法颇多,一说起于春秋公输般,即鲁班,是古代著名木工匠,他曾在楚、宋争霸时为楚制作木鸢升空窥探宋城,后传入民间;一说起于五代汉李邺,他常于营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系以竹筒,迎风时如筝鸣,故称“风筝”;《物种起源》则称“汉高祖征陈冂,韩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后穿地凿入宫中,今谓之风筝”,等等。无论源起何时,河南民间玩风筝的活动,宋代已很兴盛。河南风筝,多以竹篾为骨架,以己之所好制成鹰、蝴蝶、蜻蜓、凤凰等禽、鸟、鱼、虫形状,上糊以绵纸或薄绢,绘以图案。放飞时,以棉绳或麻线牵引,借助风力,放入天空。为保持其平衡,以其大小系以长线为尾巴。河南民间放风筝多于春天进行,儿童尤为喜爱,有自己玩耍者,也有相互比赛者。玩放时还有许多花样,如用竹篾扎成一蛾状小鹰,双翅可张可合,以线牵引,线上系以长稔子大红炮,点燃后让其带上空中,炮响线断,“蛾鹰”便双翅合拢,冲向地面,反复玩耍,乐趣横生。也有在拉风筝之线绳上装一木制滑子,上系响炮,点燃后,使其随滑子上升至空中风筝处作响,谓之“放响屁”。

放风筝(王刚法摄)

过去放风筝也有讲究,断线之风筝不许落入别人家中,因迷信认为落入谁家,谁家便不吉利,所以要为此家放鞭炮以禳解不吉之兆,不然会受到此家人之责怪。今日大多已不讲究。

是民间普及性最强的游戏竞技项目之一。天津素有“风筝之乡”的美誉,每逢春秋两季,时常有不少人在一些较宽敞的地方放风筝。其中不仅有青少年,也有中年人和老年人。他们在游戏的同时,相互竞争技艺高低。

放风筝的工具有“线”及绕线的“风筝车子”等。线的种类很多。一般是根据风筝的大小选择线的粗细与质地。

风筝车子,俗称“线?子”,有竹制和木制两种。一般为四柱状,较大的多是两柱形。旧时,富家子弟好保存风筝,亦讲求风筝车子的质地和做工。凡大型者多为花梨木制成。放大风筝时,风筝往往在空中飘游数小时,带有比赛性质。此时,放风筝者就可以把两柱形风筝车子放于平地,用砖石压住,人可以腾开双手休息,并观其飞舞形态。若要风筝变动时,只需牵动一下引线即可。一般的风筝,人们多用四柱状的风筝车子,将风筝引线缠绕其上。放飞时,左手把握风筝引线,右手把握车子,放线或者缠线。放线时,右手只需控制放线的速度。收线时,左手往下抻拽引线,右手用食指拨动四柱中的任何一柱,即可使车子转动,将线缠绕其上。平民百姓的孩子放风筝,不仅自己糊制风筝,而且风筝车子也多使用自制的简易“?子”。外形为扁形木框,中间有轴柄,用起来也很方便。

放风筝时,要顶着风向,循序渐进地放开引线,使风筝顺势飞向空中。蝴蝶、蜻蜓、雄鹰、仙鹤、蜈蚣、串燕等各种造型的风筝,犹如真的飞禽一般,在蓝天衬映下,甚是好看。

民间有风筝因断线飘走绝不再找,别人也不拾取的风俗。反映出放风筝的原始初衷,是祛病除灾活动。

如今,放风筝已成为民间普及体育竞技活动的主要项目之一。为此,天津成立了风筝协会,对风筝的放飞技巧不断研究探讨。一些风筝爱好者,在广场一带进行放飞练习和表演,成为市井生活的又一景观。

至迟在明代,浙江各地已流行放风筝。民谣云:“正月灯,二月鹞。”旧时每逢放风筝季节,城区那些卖杂品的店铺,门口挂满各式各样的风筝,从普通的“单鲤鱼”、“双鲤鱼”到贵重的“蝴蝶鹞”、“蜈蚣鹞”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吸引了大批顾客,特别是中小学生。

滚铁环

玩者手持一条顶端为弯槽形的铁杆,推一直径约30厘米的铁环向前跑,发出“哗锒哗锒”声。可以两人比赛,看谁滚的时间最长。其活动方法有上滚、下滚、直道滚、弯道滚等。在规定时间内,以速度快、长度远或圈数多者为胜。

民间相传淮阴人韩信首做纸鸢,又说风筝系张良所发明,这都和江苏有关。加之南通在清末便是我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因此大江南北一直盛行放风筝,并延续至今。风筝除讲究扎、糊、绘的工艺外,放飞便是它的目标。江苏普遍流传着一些旧俗,如清明节时有意扯断风筝,认为可以放走“晦气”,能消灾降福;放谢神的板鹞前,先要在堂屋正中点香烛纸马供奉,祈求上天拔除不祥;平时放风筝时忌讳断线、坠落,若掉在人家的屋顶或草堆上,就是失火遭灾的兆头,必须向主人烧利市赔礼;风筝线及尾绳严禁妇女跨越,否则上不了天空。

放风筝

山西民间有在春天放风筝的习俗,俗称“放翔儿”。相传是春秋时鲁班用竹、木制作,像鸟一样能在空中飞翔,因而称“鸢”。汉代发明了纸,以竹、木、纸制作,称为“纸鸢”。在鸢首装制竹哨,放飞时风入竹哨,其声如筝鸣,因此叫“风筝”。放风筝主要是为娱乐健身,引颈仰视,抻拽引绳,强身祛病。有的地方故意剪断绳线,让风筝随风飘去,认为可将灾难、厄运放走。玩放风筝要有“四艺”,即:扎、糊、绘、放。前三艺为风筝的制作技艺,先用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上棉纸或薄绢,现在有的粘贴塑料纸,最后画上图案。玩时用线绳或尼龙线牵引,凭借风力,放上天空,以造型美观、高飞远翔者为佳。山西风筝造型很多,最简单的是“十”字、“人”字风筝,稍微复杂的有老鹰、蜈蚣、蝴蝶、蜻蜓、蝙蝠等。更为精细的有戏曲脸谱、八仙、孙悟空等故事人物。人们仰首观望,美不胜收。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