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文学分类:【地域文化】 (一)曹魏经营邺都(今临漳县)和邺下文人集团 东汉末年,豪强割据,战乱迭起。董卓焚毁东都洛阳,李?暴乱于西京长安,“关、洛荒芜”,汉代东西两京几近废墟。北方拥军豪强刘虞、公孙瓒、韩馥、袁绍先后在幽冀地区争战称雄。官渡战后,曹操消灭了袁绍势力,平定河北,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称魏王,定都邺城。 曹操为一统天下,苦心经营以邺城为政治中心的冀州。首先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其次为适应军事的需要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大兴水利。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用兵于邺,“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都邺后,又屯田于魏郡、阳平、巨鹿、顿丘,并在战国西门豹“漳水十二渠”的基础上,修建水利工程――天井堰,使漳水迥流东注。建安十年,曹操北征乌桓,凿平虏渠、泉州渠以漕运军粮。建安十八年(213年),又凿利漕渠,引漳水入清洹以通河漕。这样,通过开挖人工渠,把黄河、漳河、海河水系串通,构成四通八达三漕运网,不仅利于军粮漕运,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水利方便。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兴建邺都,在邺建玄武池以训舟师。十五年,修铜雀台,极尽其豪华壮丽,又开长明渠,引漳水灌邺里。十八年,在邺建宫室,取大木于上党,又于铜雀台南作金虎台。次年,筑北台,曰冰井。二十一年(216年),建泮宫于邺南。邺城自曹操构基以来,以后历代修饰,“用冀州民力,取上党山林之材,制度壮丽,见于文昌、听政等 、金虎、铜雀之台,鸣鹤、楸梓之宫。” ② 邺城从此成为相当繁华的北方名都,曹魏都邺与经营冀州,可谓是开创了曹魏数十年的王业基地。 经过经营的邺都,成为冀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相对于全国战乱来说,这里也是一块比较安定的乐土,许多文人以战乱余生,逃来邺城,依附曹魏。曹氏父子重视文学,广揽文人,不仅操建安时期的政治大权,并且也是当时文学领袖,自然在邺都形成了一个较有规模且影响颇大的文学体,有的文学史家称为邺下文人集团。其中的核心人物是“三曹”和“建安七子”,七子除孔融外,其他都是曹家的幕客。《文心雕龙?时序》篇说:“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仲宣(王粲)委质于汉南,孔璋(陈琳)归命于河北,伟长(徐干)从宦于青土,公干(刘桢)徇质于海隅,德琏(应?)综其斐然之思,元瑜(阮?)展其翩翩之乐。”《诗品》也说:“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曹植封平原侯)蔚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 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在这里说明了建安文坛的盛况。曹氏父子对于诗歌都能创作批评,再加以提倡奖励,“彬彬之盛,大备于时”是颇有影响的。 建安诗歌是文学的主要形式,诗歌的主要特色,是运用新起的五言形式,从汉代乐府民歌和群众性创作中吸取营养,反映现实,抒写怀抱,情文并茂,慷慨悲凉。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这一方面说明了建安诗的社会根源,另方面也说明了建安诗的特有风格。前人曾对邺都文人的诗作,以“建安风力”、“建安风骨”,或“以情纬文,以文被质”这些语言来赞扬肯定,建安诗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光辉篇章。时代政治是极其混乱的,但文学却很有成就。这无疑是邺都这方沃土结出的奇花和芳草。 建安诗文,首推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的许多名篇都是在河北写就的。曹操的《蒿里行》,反映了渤海太守袁绍割据河北,借讨董卓与豪强争雄、相互残杀,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悲惨情景。《苦寒行》是征讨袁绍之甥高干时所作,记述了北上太行山行军的艰难和北国冰天雪地中的自然景象。语言浑厚,具有峻拔沉郁的风格。《步出夏门行》(包括《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个乐章),是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途中,行军至河北碣石山(今昌黎县碣石山)时,面对山海所赋的壮歌。《观沧海》是留传千古的名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大海浩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而碣石山一带,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绘了一幅大自然辽阔而又俊秀的胜景。《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一种人生积极乐观的感情,跃然纸上。曹操那首四言的《短歌行》,是在邺都铜雀台吟咏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诗中虽也参杂着忧思难忘、人生如朝露的消极情绪,然而通观全诗的总精神,却表现出那种“不戚年往,忧世不治”的政治雄心。气魄雄伟,格调昂扬,其中引用《诗经》的成语,也浑然天成,不见痕迹。最后四句,意境尤为高远,表现了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的心志和抱负。清代诗人沈德潜推崇曹操的诗作,在他编选的《古诗源》“武帝”字下曾作这样的评说:“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沈雄俊爽,时露霸气。” 曹丕,曹操次子,凭借他父亲造成的政治权势,代汉自立,称谓魏文帝。他的乐府诗,语言通俗,形式多样,具有民歌精神显著倾向。《燕歌行》两首,是完整的七言诗,形象而生动地刻划出了一位北方女子对远游在外丈夫的思念,诗体也是采用“燕地之声”写成的。诗中描绘闺中怀人的感情,细致委婉,回环反复,语言清美,音调和谐,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作。他的五言诗也很有成就,《於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就是他的五言诗的名作。格调与《燕歌行》相近,语浅而意深。从他捕捉的题材看,足见他关怀民情,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诗料。曹丕的散文《与吴质书》,文笔清新流畅,他的《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曹植,曹丕之弟,自幼聪明好学,在那个文学空气浓厚的家庭里养育长大,19岁就在邺都作了《铜雀台赋》,使他父亲大为惊叹。他的《白马篇》诗作,就是歌颂武艺超群、忠勇爱国的幽并游侠儿的。曹植的诗作艺术特色,从乐府民歌中得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的面貌,寄托着作者不遇的感情。他的诗歌在建安诗坛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在汉乐府、古诗的基础上,对五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诗品》评他的诗谓:“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聚会于邺的王粲及其他诗人 王粲(177―217),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出身世家,少有文名,为才学显著的蔡邕许为异才。善诗文,才思敏捷。17岁时避难荆州依刘表,刘不重用,后来邺归附曹操,官至侍中,著诗赋论议约60篇,是建安七子的代表。七子中孔融为曹操所杀,死得早,并没有参与邺下的文学活动,与其他六人不同。这些诗人作家,大都经历战乱,饱受忧患,目睹民情,对实际的社会生活有较深切的感受,所有他们的作品,多能反映现实,感叹身世,或抒凄凉之词,或写离乱之景,生动深刻,颇为感人。王粲的《七哀》诗是这类诗品中的杰作。陈琳(?―217),广陵(今江苏江都)人,避乱于冀州依袁绍,袁绍死后,归附曹操,善檄文,以繁富著称。阮?(?―212),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师事蔡邕,他和陈琳都为曹操司空军谋祭酒,掌书记。长于表章书牍,也能作诗。《饮马长城窟》和《驾出北郭门》即是他们的代表作。王粲以外,七子中在当日诗名最显的是刘桢(?―217),东平(今山东泰安)人。他的五言诗,曹丕称赞为“绝妙当时”。诗作大都抒写自己的情怀,不重雕饰,语言洁净。徐干(170―217),北海(今山东寿光)人。有《室思诗》,写女子思远之情,著有《中论》20余篇,为时所重。应?(?―217),汝南(今河南)人。为《风俗通》著者应邵之?,在邺官至五官将文学,有文名,惜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其他如邯郸淳、繁钦、路粹、丁仪、丁?、杨修、荀纬、应璩、缪袭诸人,虽未入与七子之列,但俱有文采,各有所长。还有东汉末大学者蔡邕的女儿蔡琰,东汉末在军乱中被胡骑掳去,流落南匈奴。建安十二年曹操用重金把她从南匈奴赎回,一度留驻邺都。她是建安时期颇有成就的女诗人,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传说是她的诗作,真伪尚有异义,但叙事抒情,却完全是与她的悲苦身世相合的。 (二)西晋时冀州诗人 司马氏篡魏以后,经过几十年的分裂时局,至晋武帝暂时告一结束,而入短期统一,社会经济得到了暂时的繁荣,西晋文学也出现了中兴的迹象。冀州文坛涌出了三位著名诗人一张华、张协、刘琨。 张华(232―300),范阳方城(今固安县)人,少时孤贫,牧羊为生。长大仕晋后,为晋武帝所器重,参与谋伐吴之军国大事,并以平吴之功,被封为广武县侯。惠帝时,官至司空,进封壮武郡公,因拒绝参与赵王伦作乱而被杀。张华在仕途上居于高位,工于诗赋,好文学,是西晋太康年间居于文坛领导地位的诗人。诗作有《情诗》、《杂诗》、《壮士篇》、《游猎篇》、《轻薄赋》等,多为抒怀之作,诗体浮艳,追求姘丽,《诗品》评说他的诗,“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他还仿《山海经》撰笔记小说《博物志》,记述山川异物,奇境琐闻,其间夹杂一些神仙道术之事,是我国早期笔记小说。 张协(约255―约307),字景阳,博陵(今安平县)人。他和其兄张载、其弟张亢,同为太康文坛上名显一时的诗人。诗人三兄弟,以张协文学成就最大。诗作有《杂诗》10首,多写闺中思情,散文有《七命》。嬉嵘《诗品》评其诗为“词彩葱茜,音韵铿锵”,多“巧构形似之言”。张载的《七哀诗》,张协的杂诗,曾被清诗人沈德潜选入《古诗源》中。 西晋太康以后,诗史上有永嘉之称。永嘉为晋朝乱世,怀、愍受掳北去,典午南迁。当日诗人写家国之痛,辞多愤激而有余悲,其代表人物就是中山魏昌(今无极县)人刘琨。 刘琨(270―318),字越石,少年时即有诗名。晋永嘉元年为并州刺史,声望颇高,后为北方匈奴统治者所败,父母俱遇害。愍帝时拜大将军及司空,都督幽、并、蓟三州军事,又为石勒所败。为拥戴晋室,他与幽州刺史鲜卑段匹?联婚立誓,后不幸因嫌隙为段匹?缢死。从《晋书》他的传记中知道,他半生戎马,镇守北疆,很有雄心抱负,但遭逢那晋室衰亡、大势已去的穷困境遇,使他难展抱负,发之于诗文,总贯穿着一种强烈的爱国思想和英雄末路的愤慨之情。他在《答卢谌》书中坦率而尽情地抒写了他的一腔感慨,困于逆乱,国破家亡,亲友凋残,“块然独坐,则哀愤两集;负杖行吟,则百忧俱至……横厉纠纷,群妖竞逐。火燎神州,洪流华域。彼黍离离,彼稷育育。哀我皇晋,痛心在目。”这种外族压迫、国破家亡的境遇,使他心情极度悲愤和激昂。《扶风歌》一首是他的代表作。其诗曰: 朝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系马长松下,发鞍高岳头。烈烈北风起,冷冷涧水流。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浮云为我结,归鸟为我旋。去家日已远,安知存与亡。慷慨穷林中,抱膝独推藏。麋鹿游我前,猿猴戏我侧。资粮既乏尽,薇蕨安可食?揽辔命徒侣,吟啸绝 中。君子道微矣,夫子固有穷。惟昔李骞期,寄在匈奴庭。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弃置勿重陈,重陈令心伤。 他的备尝辛苦,忧危激愤之情,充溢于诗的字里行间,表现得深刻而又沉痛,至今读来仍令人悲怀当日的离乱,又寄予作者以同情之心。没经历过这种悲苦情景的人,是绝难有这种雄峻清拔的诗风的。嬉嵘《诗品》说他“善为凄戾之辞,自有清拔之气。琨既体良才,又罹厄运,故善叙丧乱,多感恨之词。”这个评说可谓是符人得体的。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刘琨诗说:“越石英雄失路,万绪悲凉。故其诗随笔倾吐,哀音无次。读者乌得于语句间求之。” 除上述几位著名诗人外,为诗史家所提到的还有:赵至、牵秀、木华、卢谌等。 赵至,代郡(今蔚县)人,在洛阳曾与文才卓异、尚奇任侠的嵇康交游过,他的诗作洋溢着怀才不遇的激切之情。《文心雕龙》评他的《与嵇茂齐书》说:“赵至叙离,乃少年之激切也。” 牵秀(?―306),武邑观津(今武邑县东南)人。官至尚书、平北将军。有《黄帝颂》、《老子颂》、《彭祖颂》等作品留世。 木华,广州(今枣强县东)人。善诗赋,他的《海赋》诗作,为西晋咏物赋中的佳篇,收入《文选》中。 卢谌(284―350),范阳涿郡(今涿州市)人。早年攻读老、庄学说,官至太尉椽。洛阳沦陷后北依刘琨。刘琨被杀后,他仗义上书,表彰刘琨的忠贞和功勋,现存诗作8首。《答魏子悌》最佳。 (三)北齐诗人:邢邵和魏收 北齐文学界极负重名的是邢邵(字子才,河间人)和魏收(字伯起,钜鹿人),他俩与温子升齐名,世有北地“三才”之称。邢邵有诗文30卷,但现存者不多,小诗为佳。魏收有《挟琴歌》、《南狩赋》、《庭竹赋》、《聘游赋》等。 绮罗日减带,桃李无颜色; 思君君未归,归来岂相识。(邢邵《思公子》) 春风宛转入曲房,兼送小苑百花香; 白马金鞍去未返,红妆玉筋下成行。(魏收《挟琴歌》) 上述两诗,写的是战争中的思妇之情。文史家评他们的诗,虽有清新之作,但多仿南朝宫体诗作。真正能创作代表北地风光的作品的作家是北方民歌中那些无名诗人。 (四)北方幽冀民歌 北方为外族长期统治,在燕赵大地上就有好几个割据王国,由于社会经济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自然形成北方民歌的特有色彩。 北朝燕赵民歌,被收入《梁鼓角横吹曲》中有《企喻歌》、《紫骝马歌》、《地驱乐歌》、《慕容垂歌》、《幽州马客吟歌》、《折杨柳枝歌》等。今分别引录几首代表作列下: 男女可怜虫,出门怀死忧; 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企喻歌)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 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 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阿婆不嫁女,今年无消息。(折杨柳枝歌) 烧火烧野田,野鸭飞上天; 童男聚寡妇,壮女笑杀人。(紫骝马歌) 这几首北方民歌,多是直率地反映了当世社会的生活。女大未嫁的叹息,兵士死于狭谷的凄寒,“童男聚寡妇,壮女笑杀人”的特有时代风貌,都在歌谣中直接展现。北歌中有不少是鲜卑族人的歌曲,最著名的要数《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歌虽描述的是北方游牧草原的风光,但却在燕赵鲜卑族人中传唱过。还有那首几乎人人都读过的《木兰诗》,是北朝时代的作品。民间风格浓厚,俚俗语调质朴,表面的喜剧性潜含着时代的悲剧,在那个兵乱互争的时代里,广大人民苦于抽丁和连年战争的痛苦。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黄河黑水、燕山朔野转战10年。这一完美的女性英雄形象,在北方人民的心目中,由口传而写定,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定型下来,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里的英华篇章。值得注意的是,《木兰诗》的开首六句,同流行于燕赵的《折杨柳枝歌》中的“敕敕何力力”大体相同,这可见《木兰诗》来自于北方民间。河北的新河、任邱过去建有木兰祠,那里的人民把木兰女英雄当作家乡女来供奉,这是民心塑造的丰碑。北方民歌源自民间,很带有北方民风的率直,敢歌其所爱,敢讽其所讽。如流传于邺地的《慕容垂歌》:“慕容攀墙视,吴军无边岸。我身分自当,枉杀墙外汉。”慕容垂在前燕时曾被封为吴王,后自立为后燕王,在邺城争战中为晋军所败,传说此歌就是嘲讽他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