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渊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文渊阁分类:【传统文化】 ①明代宫内藏书阁名。亦为皇帝讲读之所。明成祖迁都北京,于宫内东庑南建文渊阁,其制如明代藏书家浙江范钦天一阁。命杨士奇等清理文献典籍,编成《文渊阁书目》。旧址已无考。南京亦有文渊阁。②清代藏书楼。专藏《四库全书》,即所谓“内廷四阁”(或称“北四阁”)之一。乾隆四十年(1775)建,在北京紫禁城内。《四库全书》第一份写成,即藏于此,并置提举阁事、领阁事及校理等官掌管其事。后归故宫博物院收藏。 官署名。属内务府。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 以 《四库全书》储于文渊阁。起初由奉宸苑兼管。后改由内务府管理。设提举阁事大臣1人主其事,属官有司员4人、笔帖式4人、供事2人,职责是掌文渊阁的陈设、启闭等。另有领阁事3人、直阁事6人、校理16人、检阅8人,负责典综册府、典守?辑、注册点检等。 北京紫禁城内殿阁。位于紫禁城内东南角文华殿北面。明文渊阁位于文华殿南面,共10间,皆覆以黄瓦。阁中置范铜饰金孔子并四配像一龛。民间所献之书均收贮于此。明末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京城,文渊阁及阁中所藏书籍被焚毁。清乾隆三十九年 (1774),决定重建文渊阁,用来收藏《四库全书》。新建的文渊阁在明圣济殿旧址。阁制仿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上下三重六楹,层阶两折而上,顶覆青绿色琉璃瓦。阁前?有方池,上建石桥,下引金水河之水注之。阁后垒石为山,有北向垣门一座。《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纂修,十年后修成,计79330卷,共缮写七部,分藏于沈阳的文溯阁、圆明园的文源阁、热河行宫的文津阁、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及宫中的文渊阁。文渊阁除收藏《四库全书》 外,还藏有《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考证》、《图书集成》等书。下层中央三间置《图书集成》十二架,左右梢间置四库经部二十架; 中层置史部三十三架;上层置子部、集部共五十架。所藏之《四库全书》每部以香?木两片上下夹之,束以绸带,外用香?木匣贮之,书面皆用绢,经部用黄色,经解用绿色,史部用红色,子部用蓝色,集部用灰色,所束绸带及匣上所携书名悉从其色。《养吉斋丛录》载,“自文渊阁既建以后,经筵讲毕,御文渊阁,讲官、起居注官进至阁内赐坐、赐茶”。 文 渊 阁 位于故宫文华殿后。清乾隆三十九至四十一年(1774―1776)专为贮藏《四库全书》而建。外观两层,中间设一夹层,面宽33米,进深14米,上下各六间,前后设廊。阁前凿方池,上架石桥,引内金水河水注入。阁后垒石为山,东侧筑碑亭,亭中立乾隆所撰《文渊阁记》碑。《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始纂,历10年完工,收书3501种,共79000余卷、36000册,分装6750函,各置楠木小箱内,安放于阁中书架上,并设领阁事等官管理。后又缮写六部,分别藏于圆明园文源阁、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杭州文澜阁、扬州文汇阁及镇江文宗阁。文宗、文汇二阁分别于清咸丰三年(1853)、四年毁于火,文源阁于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纵火焚毁。文渊阁藏《四库全书》现存台湾。 文渊阁在紫禁城东南隅、文华殿北面。始建于1774年,是乾隆为藏《四库全书》而营建的一座藏书阁。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文渊阁落成,乾隆亲作《文渊阁记》,镌刻石上,立于阁东四脊攒尖、翼角反翅的驼峰式亭内。此阁三层,重檐八角,古朴典雅。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下令开设四库全书馆(四库,是皇廷收藏图书的地方),准备用10年时间,集中大批人力物力,纂修一部规模庞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的纂修由皇六子永路领衔,实际工作却是纪昀(纪晓岚)来做。这部丛书至1782年编成,整整用了10年时间。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共计著作3503种,计79337卷,约十亿字,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这部书包括了中国几千年来的重要文化典籍,是亘古未有的大丛书。 此书当时曾用楷书先后誊写了七部,分藏于北京、沈阳、承德、镇江、扬州、杭州。当年,为了珍藏第一部《四库全书》,乾隆才在故宫内建了文渊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