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献通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文献通考分类:【文化精萃】 典制文献。宋元之际马端临撰。三百四十八卷。作者认为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诸臣奏疏、诸儒议论谓之献,故以“文献”名书。始撰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历时二十多年,于大德十一年(1307)成书,记载上古至南宋嘉定间典章制度沿革。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等二十四门。其中自经籍至物异五目为新创。中唐以前,多以杜佑《通典》为蓝本,中唐以后,则另采史传、奏书、稗官记录和宋国史,较为详备。记事以时间为序,前有说明著述成规,考订新增之小序,后附按语,阐著者之见解,资料较《通典》丰富。宋代篇幅居全书过半,内容较《宋史》诸志更为详赡,最有参考价值。中唐以下内容,可与《资治通鉴》参补,是继《通典》之后最为通博的典章制度通史巨著。不足之处在于职官、经籍、舆地诸目因袭过多。记载间有疏失。初刊于元至治二年(1322)。现存最早之本为泰定间西湖书院刻元明递修本。清武英殿《三通》合刻附考证三卷本,后世多据以复刻。《万有文库》二集《十通》合刻附《十通索引》本便于利用。 书名。宋元之际马端临撰。348卷。记叙上古至宋宁宗时期典章制度沿革。成书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是书以杜佑《通典》为蓝本,博采经史、会要、传记、奏疏及诸儒议论等文献,内容较《通典》丰富。于宋代制度尤详。全书24门,其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等19门,均参照《通典》而作;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5门,于《通典》所无,系作者采摭诸书而成。各门均按时代排比,前有小序,阐明著述成规,考订新意;后附按语,阐发其见解。是书乃继《通典》之后的又一部历史巨著,史料价值颇高。 上古至南宋的典章制度专史。元马端临撰。马端临生活于宋末元初,其父马廷鸾曾为南宋宰相,他本人也在南宋朝廷做过小官。其父后被贾似道排挤出朝,他也随父回到乐平(今属江西) 家乡,隐居著书。元朝初年,降元的宋丞相留梦炎曾经招请他到北方去,被拒绝。他虽然曾主持过慈湖书院、柯山书院等,但在当时算不上社会名流,故元修《宋史》和明修 《元史》中都没有为他立传。元仁宗时,道士王寿衍奉命到各省寻访道家秘书,结果意外地发现了马端临编撰的《文献通考》 六十八册,便向皇帝报告: “此可谓济世之儒,有用之学,其书本儒用心二十余年,卷帙繁多,非可卒致。”皇帝批准将此书交给地方行政长官,由官家出资刊印,《文献通考》才得以流传。这时,马端临已垂垂老矣。令人不解的是,道士王寿衍的任务是寻访道家秘书,何以注意到史学著作呢?有人猜测,这位道士或许与马廷鸾是旧相识,因此也认识马端临,这样才注意到 《文献通考》。猜测归猜测,《文献通考》 的被发现也许纯属偶然。《文献通考》 的性质与《通典》 类似,实际上是在 《通典》 基础上扩充而成的一部典章制度的 “百科全书”。全书分为二十四门,即《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职役考》、《征榷考》、《市籴考》、《土贡考》、《国用考》、《选举考》、《学校考》、《职官考》、《郊社考》、《宗庙考》、《王礼考》、《乐考》、《兵考》、《刑考》、《经籍考》、《帝系考》、《封建考》、《象纬考》、《物异考》、《舆地考》、《四裔考》等。“文献”二字,用的是古义,“文” 指经史百家传记等典籍资料,是叙事;“献” 指历代臣僚诸儒的奏议言论,是论事; 再加上发表自己意见的 “注”,是考证。这种 “文”、“献”、“注” 即叙事、议论、考证三结合的方法,是 《文献通考》的 “独家发明”。《文献通考》 包括的历史时间比 《通典》 和 《通志》都要长,材料也更丰富,六倍于 《通典》,三倍于 《通志》,其参考价值也在两书之上。 书名。元马端临撰。马端临(1254―?) 字贵与,饶州乐平 (今江西乐平)人。是书大约于至元二十二年 (1285) 开始编撰,大德十一年 (1307) 写成。共348卷。分为田赋考7卷、钱币考2卷、户口考2卷、职役考2卷、征榷考6卷、市籴考2卷、土贡考1卷、国用考5卷、选举考12卷、学校考7卷。职官考21卷、郊社考23卷、宗庙考15卷、王礼考22卷、乐考21卷、兵考13卷、刑考12卷、经籍考76卷、帝系考10卷、封建考18卷、象纬考17卷、物异考20卷、舆地考9卷、四裔考25卷,共计24考。其中只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5考为新立,余19考均为 《通典》旧有。但是书内容较 《通典》 广泛,门类也较 《通典》缜密。如: 将《通典》 中 “食货” 一考下的子目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与食货同列为门,为研究历代经济史提供了更大方便。其新立帝系考叙历代帝王姓氏出处及其统治时间,封建门叙历代封爵建国事,为通代研究皇权发生、发展和演变提供了参考。这两考与有22卷篇幅的王礼考和21卷篇幅的乐考,同为了解历代宫廷的情况准备了系统、集中的史料。是书据 《通典》、经史、会要、传记、奏疏等所谓 “文” 的书本记载和诸多学士名流所谓 “献” 的议论汇纂而成,包括了宋宁宗以前历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各方面的内容。《通典》 记事止于唐中叶,而是书所记尤以两宋的典章制度为详,为研究宋史的重要参考书。其编排: 引诸史事顶格,补充材料低一格,诸儒议论又低一格,作者自己的议论则加“按” 以示区别,并间有小注。作者取材审慎,每条材料都力求真实可靠,又议论平实,并不迷信古人,常有精当的独到见解。加之眉目清楚,查阅方便,其价值多为史家所推崇,是一部著名的典章制度著作。但是书职官考几乎照录 《通典》 原文 田赋考又漏载唐玄宗开元十六年 (728) 后其法屡变的情况,这是其微瑕。是书与 《通典》、《通志》 合称“三通”。其初刊于元英宗至治二年 (1322),作者曾亲自校勘。现流传下来最早的本子是元英宗泰定年间西湖书院刻的元明递修本。明清两代刊本很多,乾隆时武英殿校刻的三通合刻本较为通行。1935至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绾万有文库二集 《十通》 合订本,将是书影印精装2册,后附考证3卷,是现在通行使用的本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