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文章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文学” 一词古已有之,据 《论语?先进》 记载,孔门分四科: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但这里的 “文学” 并非今天作为艺术一门的文学,而是指文献之学,即“博学于文” 的意思。直到两汉,“文学” 仍然指 “学术”,如经学、史学等,朝廷征用的 “文学之士”或 “贤良文学” 并非今天所谓“诗人” 或 “作家”,而是学者。与现代 “文学” 观念相当的是“文章”。文章的本义是错杂的色彩或花纹,后用来比喻语言的文采。凡是文采斐然可观的篇章,无论是什么文体,都被称为 “文章”,或简称 “文”。这种 “文章”的观念始于西汉,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在西方近代文学观念引进以前,中国人心目中的文学就是文章之学。清朝经学家如戴震、古文家如姚鼐都曾有“义理”、“考据”、“文章” 的说法,这实际上就是古人的学科分类,“义理” 指哲学、伦理学等,“考据” 指史学、目录学等,“文章”就是古人心目中的文学。“文章” 的界定,是根据表现方式即所谓 “艺”,而 “艺” 的主要因素是语言的文采。从语言的角度来界定文学,这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因此,无论是古人编的文学总集如 《文选》、《古文辞类纂》 等,还是今人所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都要将许多书启、碑铭、奏议、论说等应用文字收入,而被古今尊为文坛泰斗的韩愈、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其实就是古代写应用文的大手笔。他们的本领主要就在于能将奏议、碑铭、论说、书启,甚至便条,写得文采斐然,令人玩味。其实,这种 “文章” 的观念直到今天也没有过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谁也不可能将鲁迅的“杂文” 排出中国现代文学之林。这些“杂文” 并非文学创作,绝大多数是应用性的文字,如书信、序跋、政论、新闻评论等。有趣的是,今天被视为文学杰作或巨著的 《西厢记》、《水浒传》、《红楼梦》等戏曲小说在古代却入不了文学之林,正史 《文苑传》 中有许多写应用文的高手,却没有王实甫、施耐庵、曹雪芹等人的一席之地。这并非古人 “有眼无珠”,而在于古今文学观念不同。今天将 “创作” 定义为文学,古代将 “文章” 定义为文学,而所谓 “文章”,主要指诗文,却不包括通俗小说和戏曲。 在《?遮》一?中,“文章”一轧有?指?戌,有?指顿?制度。 “文章”指?戌,例如:“子?曰: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也;夫子之言性陪天道,不可得而?也。’”(《?遮?公冶樘篇第五》) 例中的“文章,”指有晷古代文?的??而言,在《?遮》中可以考?的,有?、?、史、顿等等。孔子是中??史上第一??大的文?整理?家,是中?古代文化承上?下的集大成者。腠然孔子生在 “周室衰微而《顿》 《?》?、《?》《?》缺”(《史??孔子世家》)的春秋?期,但?竟?能看到一些夏殷及前代典籍?述,可以“追迹三代之顿,序《?》《?》,上硷唐虞之肴,下至秦?,?次其事”。(《史??孔子世家》)《大戴顿??保傅篇》真:“古者八?而就外舍,?小?焉,履小?焉;束?而就大?,?大?焉,履大?焉。”所洲 “大?”、“大?”,就是指《易》、《?》、《?》、《顿》、《?》、《春秋》等“六?”。孔子把“六?”??成型,以?授弟子。至??後期,始费“六?”。 孔子整理文?是在以 “仁”?内容、以“顿”?形式的原?下??的。他真自己“述而不作”(《?遮?述而篇第七》),是由於他“信而好古”(《?遮?先咄篇第十一》),蓖量保留原有文?的内容及锾格。但?思想内容?看,孔子大大办展了古代帝王的愚?,其?是寓作於述,以述?作的。朱熹真咿:“然?是?,作者略?,夫子慎集群慢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腠述,而功?倍於作矣。”(《?遮集注?述而》)他的?是?的。 “文章”一轧又指顿?制度。例如:“子曰:‘大哉,?之?君也!巍巍乎!唯天?大,唯??之。??乎!民?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乎其有文章!’”(《?遮?泰伯篇第八》)是费???的顿?制度非常美好。 ?《顿??哀公?篇第二十七》?蒌,孔子真: “丘?之,民之所由生,顿?大。非顿,?以?事天地之神也;非顿,?以辨君臣上下樘幼之位也;非顿,?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尤、婚姻疏?之交也。”他教??生真:“非顿勿言,非顿勿?,非顿勿?,非顿勿?。”(《?遮???篇第十二》)又真:“周毕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周。”(《?遮?八佾篇第三》)制顿作?的周公,是他?比敬佩的典?。他帐?,要改?春秋?期天下大?的政治?况,就要恢?周顿的?威,使上下均按周顿行?,人人安其位,守其分,呃?,西周盛世就可重建於天下。孔子同?强整,“仁”是顿的基盗,顿陪仁必?靳一起?,以顿的??行仁 (修己?人),以仁的自迂?顿(倨裒有序、尤疏有等)。他真:“人而不仁,如顿何?人而不仁,如?何?”(《?遮?八佾篇第三》)由於有仁的制俭,孔子所提倡的顿就染上人道主柳的色彩,?史上和??中不合於人道的事情,如?殉、倨畜裒人、横征暴?等,都被孔子帐?是不合於顿的?西而予以??。可?,孔子在费?先王顿?制度“?乎其有文章”的同?,?它?的具篦内容又嬴予了新的内涵。 中国古代文论中,这一概念具体所指屡有变化。文、章,原义都指色彩、花纹。文章,指错综华美的色彩和花纹,如《楚辞?九章?橘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又指粉饰妆扮。《管子》:“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引申到文学领域,“文章”的概念很宽泛,指表现于外的文彩: 如孔子称尧舜“焕乎其有文章”,韩非子《解老篇》:“礼者所以貌情也,群义之文章也。”先秦时文学观念很模糊,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不分,文学就指一切学术著作,包括文学作品,而文章指表现于语言文字的东西。汉代,文学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用文章专称文学作品。扬雄《法言?渊骞篇》云:“七十子之于仲尼也,日闻所不闻,见所不见,文章亦不足为矣。”这个意思在《汉书》中表现得更加充分:“汉之得人,于兹为胜;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儿宽……文章则司马迁、相如。”司马迁是史学家,所撰《史记》是历史作品,亦是文学作品,相如是辞赋家。以富有文采的两司马之文章,同公孙弘、董仲舒等经学家之文区分开来,可见汉人“文章”的含义。两汉“文章”一词频出,在形式方面,一般要求具有文采,“训辞深厚”,在内容上“或是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略同于今天我们说的“文章”。但西汉并没有为“文章”下定义,足见当时人对“文章”的特征仍不太明确。随着文学观念的发展,魏晋时文学达到自觉,魏晋以后,“文章”的概念继续发展。魏曹丕《典论?论文》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曹丕认识到文章的功用和价值,但对文章自身的特征认识还不够。晋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说:“文章者,所以宣上下象,明人伦之叙,穷理尽性,以穷万物之宣者也。”这里从内容方面定义了文章。南齐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言:“文章者,盖性情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韵天成。莫不禀以生灵,迁乎爱嗜,机见殊门,赏悟纷杂。”他从性质、创作和形态方面界定了“文章”,将所有这些都归结为作家的心灵。更完整地概括了文章的特征的是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文章》中所言:“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胸,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他以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章是内容、形式等各方面的有机统一体,概括了文章的文学性特征。综上可知,“文章”一词内涵的变革,反映了古代文论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展示着文学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轨迹。因此,深刻地理解“文章”概念的变化,剖析不同时代文论家对其特征和内涵的概括,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