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斗牛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斗牛节分类:【风俗文化】 贵州省贵定、龙里、福泉一带苗族民间节日。时在春耕前或秋收后的农闲之机。清代爱必达的《黔南识略》中记载这一带苗族“祀祖,择大牯牛头角端正者饲,及壮,即合寨共斗牛于野,胜即为吉, 卜日杀之以祭。”这里所说的祭祖是六十年一祭,必须杀牛,而其他中祭、小祭不杀。大祭在斗牛之后一个月举行,因斗牛与祭祖间隔时间长,故斗牛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节日, 当地人称之为斗牛节。节前的两个月主持者就向附近村子发请帖 (古代发刻木),让参赛者作好准备。有斗牛的人家,不让孕妇、产期妇女,新寡妇上门,也不准接近牛圈;不借东西给别人,怕牛的力量被借走。节日那天,场主介绍斗牛场的来历,宣布有关规定和纪律之后,百十枚铁炮轰鸣,踩场队伍涌入场中,鸣锣开道,八个男童身穿民族服装,手举画有猛兽的彩旗走在前面,一对大号手之后跟四个唢呐手。随后芦笙手上场,一群姑娘尾随其后,合节起舞。其后是场主身披大红袍,头戴黄冠,手持拂尘,由两名中年男子跟随,一人持挂红的牛角杯,一人手捧封红的酒坛。最后,所有参赛的斗牛在主人牵引下绕场一圈,斗牛便开始。斗胜的牛给披红挂彩,放鞭炮、吹唢呐庆贺。节日活动一般举行一天,有的地方是几天。也有的地方一边斗牛,一边举行吹芦笙跳月等活动,故需数日。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