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斗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斗茶分类:【传统文化】 亦称“茗战”、“点试”、“斗试”等。宋代比赛茶之优劣的方式。最初兴起于五代北宋之际的福建建安民间。其法,先将茶饼碾成细末,放入茶盏中,加适量沸水,调成黏稠状茶膏,称“调膏”;然后将茶瓶中煎好的水注入茶盏,称“点茶”,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汤,使之泛起汤花(茶汤面上的白沫),称“击拂”。评判优劣的标准为汤花的色泽和细腻均匀程度、汤花能否持久不消、茶盏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痕等。其后,斗茶者还须品茶汤,以味、香、色三者俱佳为最终胜利。斗茶对茶叶、茶具和水的品质,以及碾、罗,调膏、点茶、击拂等操作技术的要求极高,颇具技巧性和趣味性,既可多人斗试,亦可自煎、自点、自品,故深为文人士大夫喜爱。至北宋中期,斗茶已在北方地区流行。人们还对斗茶技巧不断总结提高,如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对斗茶皆有系统论述。此后斗茶更风靡于全国,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浪人闲汉、市井平民,无不以斗茶为乐事,以至晁补之曾有“争新斗试夸击拂,风俗移人可深痛”的诗句。此风直至元代才渐趋衰落。斗茶为中国古代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还远及日本,日本的茶道即与之深有关系。参见“点茶”。 古人比赛茶质优劣的技艺和风俗。斗茶,源于民间,流行于士大夫、宫廷之中,以宋为盛。宋?唐庚《斗茶记》云:二三君子,相聚一室,取水煮茶,一争高低。斗茶需白茶,器需黑盏。决定胜负标准,蔡襄《茶录》载:“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即一看“汤色”,二看“汤花”。“汤色”,以洁白如乳者为上。“汤花”,指泡沫,散者迟,晚现汤盏相接处水痕者为上。斗茶讲色、香、味俱全,除茶、水、器外,对“调膏”、“点汤”、“击拂”,三大技艺掌握如何,乃是斗茶者能否取胜之关键。“调膏”,茶与水比例要适量,沸水需一次注入,搅动成融胶状;“点汤”,水从壶嘴喷出,成水柱,落点准。停注时,嘎然而止,不漏点滴。水量一般为盏容量的一半略多;“击拂”,点汤时,用竹筅(xian)不停旋转和击打茶汤,使汤泛沫,沫高出盏面者为佳。斗茶过程,极为复杂,连战数次,多胜者为赢。江休复《江邻儿杂志》载:“苏才翁尝与蔡君谟斗茶,蔡茶水用惠山泉,苏茶小劣,改用竹沥水翦,遂能取胜。” 唐宋时期,闽北地区的斗茶习俗被公认为是我国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标志。宋徽宗赵佶也喜爱斗茶,新茶上供,常和属下斗试品评,他还著有《大观茶论》,斗茶之风由此风靡全国。斗茶,即以茶饼冲沸水,以其茶色和泡沫颜色分出好坏和高低,汤花汤色均以白色为上,其取胜的关键在于茶的质量和水质的纯净程度。江休复《江邻儿杂志》说:“苏才翁尝与蔡君谟(襄)斗茶,蔡茶水用惠山泉,苏茶水劣,改用竹沥水煎,遂能取胜。”这种斗茶活动,具有古老的东方传统文化色彩,它的识、饮、烹、品之道,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活艺术的结合。宋代闽北的斗茶习俗后来流传到了日本,发展成了日本的“四现七则”的茶道。与斗茶习俗类似,闽北地区还流行一种分茶习俗,即以沸水冲茶,使茶乳变幻成花、草、虫、鱼等图形。分茶的技艺为:先点茶,后击沸。点茶是预先将茶末置于茶盏内,待水一沸,即提茶壶一点一点往盏内滴注,同时用竹制的茶筅搅动盏中茶末,边点边搅,令水与茶交融。击沸时,汤面泛起的泡沫叫汤花,击沸高手可以令汤面的汤花幻化成各种形象,若花鸟虫鱼,若山川草木,纤巧如绘画,故这种分茶技艺亦被称为“茶面戏”。这两种习俗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它对现代闽北的饮茶习俗依然起到一定的影响。 宋代著名茶盏―――兔毫盏 宋代的斗茶之俗,实际上也就是品茶的变法而已,其与饮品不同之处在于只“斗”不饮而能“品”。当然,这种斗法有许多繁缛的条件和要求,如需斗茶良盏建窑生产的兔毫盏,需将茶饼碾成细末,需将茶碗用火炙热,等等。这种斗茶之俗,虽有高雅之气,但却不如饮品有味。因此,明清以来辨别茶质优劣渐为饮、品、尝所取代,品茶之俗也由此而来,由雅而俗,渐成风气。此后闽北地区的饮茶习俗亦渐有变化,宋元以来由茶饼而茶叶,在饮茶中也由研茶而改为直接沸冲或烹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