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斗角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斗角舞分类:【传统文化】 水族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夏历六、七月欢度节日时举行。取材于水牛斗角场面,多和芦笙舞一同表演,故又称“芦笙斗角舞”。舞蹈开始先由小芦笙领奏,接着大中型芦笙一起参加进来,两个头戴牛头道具,上佩银角,披彩绸的舞者跟在芦笙队后,与芦笙队一同起舞。在高亢的芦笙和铿锵的打击乐声中,两个扮牛者模拟水牛角斗展开表演,时而怒目而视,时而拼力顶撞,摇头摆尾,或进或退,斗得难解难分时,忽然大家停止吹奏,扮牛者摘下面具,共同高呼一声:“尼――畏!”角斗暂告一段落,观者喝采,演员稍事休息,接着再跳再舞直至尽兴而散。舞蹈生动地表现了水族人民粗犷豪放和诙谐乐观的性格。 水语意为斗牛、斗角。相传云南省三都一带的水族先民看到苗族“吃牯脏”时的斗牛场面,非常热闹,也很喜爱,于是发挥自己的智慧,用竹篾编成牛头形道具,配上芦笙,就变成了完整的舞蹈。牛角舞一般由5把芦笙、5支莽简伴奏,吹芦笙者边奏边舞。最小的1把芦笙,声音最高而宏亮,称为“公芦笙”,整个舞蹈音乐由它开始。舞蹈的唯一道具“牛头”,其前部拴上鸡毛裙,后部披彩绸,由2人各持一道具取半蹲式边斗边舞。另外还有5个男扮女装的伴舞“姑娘”,他们头戴竹编帽,其上插3根白鸡毛杆和1根野鸡毛,腰围白鸡毛花裙子。舞蹈从斗牛开始,其紧张和松弛以芦笙伴奏旋律的快慢为准。舞步如波浪式地发展着,最后以双方不分胜负而结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