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新论分类:【文化精萃】 政治、哲学著作。两汉之际桓谭著。《后汉书?桓谭传》记载:“著书言当时行事29篇,号曰《新论》。”《隋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著录17卷。书散失于唐末或宋代。《弘明集》中载有《新论?形神》1篇。书中阐发了作者反对谶纬神学、宗教迷信的无神论思想。在“形神”即形体同精神关系的问题上,认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精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存在。书中还阐述了桓谭王霸并重、明正法度、权统由一的政治思想。东汉哲学家王充对此书评价极高:“……《新论》,论世间事,辨照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今《桓子新论》以清严可均《全后汉文》辑本最为详备。 是书为西汉末、东汉初哲学家桓谭(前40―32)所著,共29篇,唐宋后久佚。清严可均辑《恒子新论》四卷(清湖北黄冈王毓藻刻本),另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谭字君山,汉沛国相(今安徽淮北)人。博学多知,遍习五经。作掌乐大夫、议郎给事中。光武帝“宣布图谶于天下”,谭极言其非,帝怒,出为六安郡丞,卒于道。他力主无神论,反对谶纬迷信,他说:“灾异变怪者,天下所常有,无世而不然”(《新论?谴非》)。他以烛与火的关系来比喻形与神的关系:“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新论?形神》)认为人的生死与草木的荣枯一样,“生之有长,长之有老,老之有死,若四时之代谢矣。”(同上)主张处理事物要抓住主要的东西:“举网以纲,千目皆张;振裘持领,万毛自整;治大国者,亦当如此。”重视知识和人才,认为世间一切事物中最宝贵的是人才:“得十良马,不如得一伯乐;得十利剑,不如得一欧冶;多得善物,不如少得知物。”(《群书治要》)在认识论方面,强调学习、实践的重要,认为“巧者不过习者之门。”批判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论点,说此论“人不能屈,后乘白马,无符传,欲出关,关吏不听”。由此可知“虚言难以夺实也”(《新论?离事》),生活实践是对诡辩言辞的最好驳斥。他认为人的际遇有不同,但主观运用得当皆可以造就人:“贾谊不左迁失志,则文采不发;淮南不贵盛富饶,则不能广聘骏士,使著文作书;太史公不典掌书记,则不能条悉古今;扬雄不贫,则不能作《玄》、《言》。”(《新论?求辅》)桓谭最大的贡献还是在于他的唯物主义形神论、无神论,他是王充、范缜的先驱。王充对他评价很高:“桓君山作《新论》,论世间事,辩照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词,莫不证定。”(《论衡?超奇》) 学术类著作。亦名“桓谭新论”、“桓子新论”。东汉桓谭撰。原书二十九篇。《后汉书?桓谭传注》称,原书中《王?》、《求辅》、《言体》、《见徵》、《谴非》、《启寤》、《祛蔽》、《正经》、《识通》、《离事》、《通赋》、《辨惑》、《述策》等十三篇,均有上下篇;《本造》、《闵友》、《琴道》三篇不分篇次,故实为十六篇。《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皆有著录,均作十七卷。唐宋之际佚失。元陶宗仪辑《桓谭新论》一卷,是现存最早的辑本,收入《说郛》。另有清孙冯翼辑《桓子新论》一卷,有《岱南阁丛书》本、《四部备要》本等,严可均辑《桓子新论》四卷,收入《全后汉文》,是佚文较全面的辑本。《弘明集》卷五收录《新论形神》一篇,亦可参阅。以自然知识揭露谶纬迷信是“奇怪虚诞之事”,系“巧慧小材伎数之人,增盖图书”而编造出来的,“非天故为作”。坚持万物都是阴阳之气相合而生,万物的生灭“若四对之代射(谢)”一样,是一种纯粹的自然过程,不能“变易其性”而“求为异道”。倡言精神对形体的依赖关系,认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又不能后然(燃)其?(灰烬)”,人“气索而死,如火烛之俱尽矣”。反对神仙方术,指斥长生不老、灵魂不灭之说。王充《论衡》称“《新论》,论世间事,辨昭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又称“世间为文者众矣,是非不分,然否不定,桓君山论之,可谓得实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