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日常生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日常生活

分类:【文化精萃】

匈牙利哲学家赫勒的代表作之一,于1970年在布达佩斯出版。本书运用现象学方法和亚里士多德式的分析方法,对卢卡奇在《审美特性》一书中提出的“日常生活”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是:(1)什么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可定义为“个体再生产因素的集合体”,正是它使社会的再生产成为可能。没有个体的再生产,就不会有社会的存在,没有自我再生产也就没有个体的存在。每个人都具有特殊性和个体性。而个人的自我意识与“我们意识”一起发展起来,二者之间的认同和冲突,构成了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2)从日常生活到族类活动。日常生活是对象化的,即个体作为主体“成为外在化”的过程:一方面主体不断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在化,同时,也不断地被再创造。在不断的外化过程中,个人被形成,被对象化。日常生活具有“异质性”,没有异质的人的活动,日常生活就不可能被再生产出来,但这并不排除活动中、对象化中的同质领域。劳动、道德、宗教、政治和法、科学、哲学和艺术等活动都是意识到人的类本质的族类活动,它们或是日常生活的直接领域,或是超越日常生活的类本质活动,都与日常生活发生着各不相同的联系。(3)日常生活的结构。日常生活就是类本质的对象化,而对象化可分为“自在”对象化和“自为”对象化。类本质的“自在”对象既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又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前提,它们主要包括工具和产品、风俗习惯和语言三大部分。它们具有重复性、规则性、经济性和情景性等共同特征。“自在”对象化的共同特征形成了日常活动的基础,对它的分析就等于分析日常生活、思维的必要基本结构。类本质的“自为”对象化,在本体论上是第二位的,它以“自在”的类存在为基础。所有“自为”对象都体现了人的自由,表达了人类在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自由程度。(4)日常知识、日常联系和日常生活中的人格。人格的自我实现就是使日常生活成为“为我们的存在”,由“自在的存在”成为“为我们的存在”。历史通过人有意识的选择、设计,使所有人让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为他们自己的存在”,使地球成为所有人真正的家园。尽管作者的某些观点有失偏颇,但她对人类日常生活领域的开拓性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开辟了新的哲学视野,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日常生活中,亲戚间的相互往来更加随意。夏闲“挂锄”、冬闲“猫冬”是亲戚往来的活跃期。春播、夏锄、秋收季节,亲戚间相互帮忙,平日互赠粮米果蔬,遇事互助,探视病人,慰问老者,女儿隔三差五回娘家,侄子侄女看姑姑,外甥女到姨家小住等,都被民间视为常礼。赶上集市庙会,要到亲戚家坐坐,哪怕只抽一袋烟,就说几句贴心话,以联络亲情,感受温暖。

亲族交往除情谊之外,互赠礼物亦是久俗。大家富户的礼品讲究排场体面,普通人家礼品简单:几棒玉米、两把山菜、一串蘑菇、三五尺布、一双鞋袜,或烟酒糖茶、米面钱物、生活用具等,都能作为走亲戚的礼物。礼物不计多少,或轻或重,表达的是一片情意,所谓“瓜子儿不饱是仁(人)心”、“礼轻义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7:5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