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日晷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日晷分类:【传统文化】 ①古代测日影方向及长度以定时刻之仪器,由晷针(表)、刻有时刻线之晷面组成。即“日规”。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景公(前548―490在位)时,司马穰苴曾“立表下漏”、“仆表决漏”,可见春秋时代已有立表测影定时之法,是为日晷雏形;但用此法,每日只能得到正午(12时)一个时刻读数。此后经过改进,则白昼无论何时均能从日影求得时刻读数。日影投射于与赤道平行之平面者为赤道日晷,投射于地平面者称地平日晷。第一个明确可靠之日晷记载,为《隋书?天文志》所载袁充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发明地平日晷“短影平仪”。清人梅文鼎《勿庵历算书目?日晷备考》云:“吾郡日晷依赤道斜安,实为唐制。”唐代赤道日晷缺乏佐证,可考记载始见于南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2,该书记述其族人曾民瞻(字仲南)制作赤道日晷:“以木为规,四分其广而杀其一,状如缺月。书辰刻于其旁,为基以荐之,缺上而圆下,南高而北低。当规之中,植 以为表。 表之两端,一指北极,一指南极。春分以后视北极之表,秋分以后视南极之表。……二分之日南北之表皆无影,独其侧有影,以其侧应赤道。”后人改木质缺圆晷面为石质整圆晷面,称“圆石欹晷”。日晷作为计时器名称,明末以后始流行。②圭表测得之太阳影长。后引伸指时刻。参见“圭表”。 日晷是利用一根表(晷针)投出的日影方向及长度来测定时刻(真太阳时)的天文仪器。中国日晷起源于土圭。当表影指向正北的瞬间为正午,即当地真太阳时12时整。我国早在春秋时代就用表来测定时刻了。但这种方法在一天里只能得到一个读数,仅可用于校正漏刻的快慢。后来发明了把时角坐标网通过表端投影到一个平面上,这样白天无论何时都能以太阳的影子得到时刻的读数。这就是所谓的日晷。或叫日规、日圭。日晷包括两部分,即一根晷针和刻有时刻线的晷面。按晷面放置的倾斜程度可分为地平日晷(与地面平行)、赤道日晷(与赤道面平行)、立晷(与卯酉圈即东西大圆平面平行)、斜晷(晷面置于任何方向)等。另外还有把晷面制成半球形,晷针顶点在球心,这叫球面日晷;如果在晷面上按当地的地理纬度和节气刻制节气晷线,从表影的方向和尖端的位置可以测定节气与时刻,这是节气日晷。总之,日晷的种类很多。我国日晷的早期发展情况目前尚不清楚。《隋书?天文志》所载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帼州司马袁充发明的短影平仪(实际是地平日晷)是第一个关于日晷的明确记载。曾自诩为“得古人所未至”(见南宋曾敏行撰《独醒杂志》卷二)的南宋曾南仲重新发明了赤道日晷后,赤道日晷似乎从南宋起得到流行。不过在流行中人们把曾南仲的木质缺圆圭面改成石质的整圆,以利于抗御风雨侵蚀而已。明末徐光启把这种日晷称之为“圆石欹晷”。现在我国各地许多宫殿、园林中还保存着不少这样的日晷。元代郭守敬创仰仪,它本是测定日、月的球面坐标的仪器。但由于该仪内球面刻有赤道经线网和标出了时刻的读数,因此它自然地成为一种赤道式球面日晷。仰仪传入了朝鲜、日本后,朝鲜和日本人设计制造的仰仪突出了它的日晷特性,称它为仰釜日晷。清代叫做碗晷,实即小型仰仪。 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间的仪器。它由晷盘和晷针组成。晷盘是一个面上有刻度并承受投影的盘;晷针装在晷盘中央并与盘面垂直,产生投影。用日晷测定时间不是根据日影的长度,而是根据日影的方向。有一种赤道日晷,其晷盘为平行于赤道面倾斜安放的圆盘,其晷针指向南、北极。在一天内针影随太阳运转而移动,刻度盘上的不同位置表示出一天中的不同时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