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铢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68 五铢钱中国古代铜质铸币。体圆孔方、周围有郭,钱重五铢,上有“五铢”二篆字。属以重量为名的量名钱体系。汉初曾允许私铸,币制混乱。汉武帝于公元前118一前113年间,废止以前各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新钱由上林苑的钟官、辨铜令、技巧令三官督造,故又称上林钱、三官钱。五铢钱轻重适中,分量足,质地好,交易称便。钱的正面和背面都有外郭,外郭同文字一样高,可以保护钱文,不易磨损。五铢钱是历史上成功的一种铸币,它的流行,起到了稳定币值,打击豪强割据势力,从经济上巩固中央集权国家的作用。其后,它的流通一直延续到隋末,长达700余年。 五铢钱wuzhuqian始铸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钱重五铢,上有“五铢”二篆字,故名。钱文“五铢”二字,分列方孔左右,通常是右“五”左“铢”。它的标准重量为4克,钱径2.5厘米,厚0.12厘米。它继承了秦半两钱的形制,确立了圆形方孔,内外有郭,并发展成为轻重大小适度的铜质钱币。自汉武帝元狩五年至西汉末年,币制不复改变。 五铢钱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40)铸行东汉五铢钱。此钱径2.5厘米,重3.4~3.5克,外郭较窄。灵帝时铸“四出五铢”,即钱背有四道斜纹,由穿孔四角至外郭,其形制、质量与东汉五铢钱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汉铸直百五铢;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始铸“太和五铢”,宣武帝永平三年(510)铸“永平五铢”,孝庄帝永安二年(529)铸“永安五铢”;西魏文帝大统六年(540)铸“大统五铢”,形制似“永安五铢”。萧梁初期,曾铸“大样五铢”;北齐文宣帝天保四年(553)铸“常平五铢”。581年,隋统一后,另铸“开皇五铢”,结束了长达一百余年币制混乱的局面。唐武德四年(621)铸“开元通宝钱”,废止五铢钱。五铢钱流通七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流通时间最久的钱币。 五铢钱wuzhuqian汉武帝时铸行的一种体圆孔方、周围有郭、钱文“五铢”的铜币。五铢钱轻重适宜,份量足,质地也好,交易称便。这种钱工本较高,私铸无利可图,加以盗铸刑法很严,故得刹住私铸之风,流行全国。它的流行,起了稳定币值、打击豪强割据势力、从经济上巩固中央集权国家的作用;对安定人民生产和生活,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东汉、蜀汉、魏、晋、南齐、梁、陈、北魏和隋都有铸造,重量形制大小不一。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止。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数量最多、流通最久的钱币。 五铢钱钱币名。汉代铸发行。《资治通鉴·汉记·武帝元狩五年 (公元前118年)》: “罢三铢钱,更铸五铢钱。于是民多盗铸钱。” 五铢钱汉武帝时铸行的一种体圆孔方、周围有郭、钱文“五铢”的铜币。是继秦始皇十二铢钱以后在全国范围内货币制度的第二次统一。轻重适宜,分量足,质地好,交易称便。其流通起了稳定币值,打击豪强割据势力,从经济上巩固中央集权国家的作用。对安定人民生产和生活,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也起了积极作用。 五铢钱它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118年)起至隋末止,七百多年间是中国主要的货币。本五铢钱为西汉五铢。重2.7克,肉径2.55,好径0.13厘米,厚0.97厘米,下有二星,篆书,对读。由于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它的流通范围也最广,是我国历史上行用最久、最成功的货币。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五铢钱中国古代铜币。钱重五铢,上有“五铢”二篆字,故名。最初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据日本学者加藤繁分析考证, 这种钱的成分是:铜含量为83.62%,锡3.48%,铅11.56%,铁0.20%,镍0.04%。后来,东汉、蜀汉、魏、晋、南齐、梁、陈、北魏和隋都有铸造,重量形制大小不一。这是我国历史上数量最多、流通最久的钱币。 五铢钱一种铜币。始铸于汉武帝时,质量为五铢,合今3.33克。公元前119年,汉武帝进行币制改革,造三铢钱。前118年改行五铢钱,但私人铸钱太多造成混乱。前113年铸币权收归国有。从此时到平帝年间约120年中,铸钱280亿枚。东汉时沿用五铢钱。但东汉末年的铸钱质量差,以至谷一斛价至数十万。东汉以后,各朝沿用五铢钱。到621年唐高祖废止,共流行了700多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