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旧石器时代文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旧石器时代文化分类:【文化常识】 石器时期的早期文化,地质时代属更新世。从二三百万年前开始至一万年前为止,这一时代人类开始出现,人类的体质具有原始特征。以粗糙的打制石器为其主要特征,为人类最原始的文化。相当于人类历史从原始群到母系氏族公社出现阶段的文化,在我国属元谋人至山顶洞人时期的文化,即距今至少一万年以前的文化,它的中、晚期打制石器技术虽渐渐有了提高,石器也变得细致,并出现磨光等技术,但仍以打制石器为主。旧石器时代的时期最长,约占人类历史的99.8%,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开始出现的时代。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类人猿完成了向人类的演变,学会了制造工具,以此为标志揭开了人类历史的第一章。在此之后的很长时期,人类的祖先在黑暗中摸索,他们的体质具有许多原始性,与自然抗争的能力还很低下,但他们顽强地生存下来,创造了原始的文化。大量考古资料表明,中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是原始人类生活的摇篮,已发现的猿人化石有云南元谋人、湖北巫山人、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店人、辽宁营口金牛山人、安徽和县人等,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达数百处之多。安徽是远古人类重要的活动区域。 一、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与类型
安徽地跨江淮,是原始人类重要的活动区域。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地点有40多处,古人类的化石除和县人外,还有: 1954年6月在泗洪县(1955年划入江苏省)下草湾发现的下草湾晚期智人;1982年4月在巢湖市银山发现的巢县早期智人。旧石器出土地点主要有水阳江旧石器地点群,它包括宁国、芜湖、宣州等20余处地点。此外,在巢湖、庐江、枞阳、安庆、潜山、铜陵、贵池、五河等地发现20多处地点。这些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地点的发现,为研究安徽的远古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表明安徽是古人类的主要活动地区。令人振奋的是,1998年科学工作者在繁昌县孙村镇人字洞发现了更新世早期的灵长类动物化石和距今200万―240万年前的石器、骨角器,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文化遗物,也是欧亚大陆已知最早的人类制造的工具。这一重大发现为探索人类的起源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最新的证据和线索,堪称20世纪末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从目前情况来看,安徽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对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古人类化石的出土点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旧石器地点分布范围广泛,除长江两岸和水阳江流域两个集中地点外,在淮北地区也有发现。1998年2月,在五河县双忠庙镇西尤遗址发掘古菱齿象化石的同时,出土了8件旧石器,有石片、石核和刮削器。根据出土层位和伴生动物化石分析,其时代为距今3万年前的晚更新世,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一发现填补了淮北地区旧石器考古的空白,也为今后在淮北平原地区寻找旧石器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旧石器文化类型看,安徽发现的旧石器的形体 (除人字洞石器外) 普遍较大,重量为千克以上者常见,石制品多以砾石为原料,采用锤击法直接加工,石制品表面多保留砾石边,尖状砍砸器构成其石制组合的重要部分,是一种不同于中国北方传统意义上的旧石器文化,而是属于中国南方砾石石器、砍器传统的旧石器文化。 二、繁昌旧石器考古的新发现
1998年5月,旨在寻找中国最早的文化遗物和人类化石的国家 “九五”攀登研究计划安徽课题组,在繁昌县孙村镇人字洞发现了早更新世早期灵长类化石和其他同时期哺乳动物化石。同年10―11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博物馆、繁昌县文物管理所组成的联合发掘队,对人字洞进行了首次科学发掘,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人字洞,位于繁昌孙村镇西北2公里,海拔高度100米。它发育在三叠纪岩中,是断裂后经过水溶蚀作用形成的洞穴,洞裂隙宽约5米,垂直厚度近30米,地质堆积从上到下分5层,第三至第五层为棕红色亚粘土和灰岩角砾堆积,含石制品、骨制品和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被确认的石制品有上百件,所用石料有黑色铁矿石、燧石、石英片麻岩和硅制灰岩等,其中黑色铁矿石约占85%。器类有石核、石片、刮削器等,打片和修理技术均用锤击法,总的看石制品材质较坚硬,器形不十分规则,原始特征明显,这说明远古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还比较落后。发现的骨制品有十余件,加工痕迹清楚,打击点明显,修理疤有重叠现象,其中有用犀牛下颌骨加工而成的骨制品。 与石制品、骨制品伴出的哺乳动物化石非常丰富,共有标本900多件,67种,主要有龟鳖类、鸟类、翼手类、啮齿类、食肉类、长鼻类、奇蹄类和偶蹄类等,其中绝灭种占绝大多数。乳齿象、剑齿虎、爪兽、貘等为第三纪残存种,代冠竹鼠、模鼠等显示比较原始的性质。人字洞的动物群与重庆市巫山龙骨坡的动物群很相似,其时代与巫山龙骨坡动物群相当或略早,属于早更新世早期,距今200万―240万年。 在发掘清理中还发现灵长类动物化石,其中上颌骨4块,下颌骨5块,下颌联合部1块,牙齿45颗,初步观察不少于四五个个体。灵长类化石的发现对寻找早期人类活动线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99―2000年对人字洞的发掘又有新的收获。 人类起源问题,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正在努力探索和寻找最早的人类化石。我国是直立人化石出土最丰富的国家,也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繁昌县地处长江下游,该地区在更新世早期为森林草原环境,随着气候的变化,尤其是第四纪冰川的影响,森林逐渐消失,形成小的山间盆地,这种地理环境,十分有利于早期人类生息。繁昌县人字洞灵长类动物化石及石制品、骨制品等人类遗物的发现,说明早更新世早期安徽长江下游地区就有人类活动,把安徽远古人类追溯到距今200万―240万年前,证明安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我们有理由期待 “人字洞”有更重要的发现,尤其期待人类化石的出土。 三、和县猿人及其文化
和县猿人化石出自和县陶店镇汪家山北坡的龙潭洞。该洞发现于1973年,1980―1981年科学工作者对其进行了两次发掘,共获得人类化石13件,包括一件相当完整的头盖骨、两块头骨碎片、一块下颌骨碎片和九枚单个牙齿,代表了三个以上的个体。头盖骨属一男性青年个体,除颅底缺失较多外,保存了颅骨的绝大部分。它在形体上具有直立人的较多典型特征,头骨较大,厚重而低矮; 额骨低平,明显向后倾斜; 眉骨粗壮突出,额鳞隆起,脑量约1025毫升。和县猿人总的形态与北京人相似,但又有一些明显进步特征,如眶后缩窄不明显,小脑窝相对面积有所增加,枕内、外隆凸间距减小等。和县猿人生活的年代大约在距今28万―24万年前,它已脱离了人类的婴儿期,是直立人中的进步型,与较晚的北京人相当。 与和县猿人化石一起发现了许多骨片和鹿角,伴存的脊椎动物化石60余种,以哺乳类最多,鸟类和爬行类次之。计有棕熊、肿骨鹿、居氏巨河狸等喜凉爽动物,有如扬子鳄、大熊猫、硕猕猴、东方剑齿象、中国貘等喜温湿动物。这表明当时和县地区是一个森林兼草原的生态环境,温暖湿润,与今天当地气候相近或稍微偏凉。和县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以采集、狩猎为主,他们赤手空拳或手持简单的工具,与野兽进行着搏斗,野兽也威胁着他们的安全,他们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同时求得自己的生存发展,渡过悠悠岁月。 和县猿人化石是迄今发现的安徽地区最早的人类化石,它的发现表明几十万年前江淮大地就有人类繁衍生息。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更多、更为古老的人类化石在江淮大地出土完全是有可能的。 四、巢县智人及其文化
1982年4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巢县岱山乡银山村发掘到一块不太完整的人类枕骨化石和一块上颌骨化石,后来被称作 “巢县智人”。巢县智人枕骨化石保存有枕鳞的大部分,枕骨的各肌脊不很发育,枕平面与项平面之间呈角状过渡。从枕骨人字缝所呈现的锯齿来看,该头骨的人字缝尚未愈合,枕骨骨面肌不发达,可能代表着一个青年女性个体。巢县智人上颌骨化石虽然不完善,但仍可以看出其齿槽前缘侧视轮廓呈隆起而不呈明显的凹形。鼻前棘很发达,梨状孔下缘呈钝形。门齿孔的位置,门齿管的走向,扩展的上颌窦等特征表明属于早期智人。在巢县人化石地点堆积中,发现有13个种属的哺乳类动物,既有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如貘、剑齿象、犀等,也有分布于古北界的北方早更新世的种类,如长鼻三趾马,还有适应性很强的兼有中国南北方中更新世动物群,如猪、豺、熊等。从动物群分析巢县人生活时期的气候与生态环境属于中国南北方的过渡地带,气候温暖湿润,山地有茂密的森林,山间盆地有大片的草原及湖泊、河流。巢县人体质特征比和县人较为进步,年代稍晚,距今16万―20万年。 五、水阳江旧石器地点群
水阳江位于安徽长江下游南侧,江南丘陵的东北端,从上游到下游流经宁国、宣城、芜湖,全长约120公里。自1987年10月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水阳江流域发现旧石器地点25处,由于均分布在水阳江中下游两岸,遂命名为水阳江旧石器地点群。代表性地点有宣州市陈山、五里棚和宁国市官山、毛竹山等,其中陈山遗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官山、毛竹山遗址1998年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发掘,共获得石制品约3000件,石器的原料以石英砂岩为主,还有石英岩、硅质岩等。制作石器的毛胚多为砾石,占80%以上,还有少量的石块和石片。石器种类有砍器、尖状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球形器、镐、斧等,其中以砍器和尖状砍砸器数量最多,最具特色。尖状砍砸器既有尖状器和砍器的外形,又有劈砍和挖掘的多种功能。石器的制造和加工技术简练实用,打制和修理石器多用锤击法,只有少量用碰砧法制的石片和石核。锤击石片上打击点集中,半锥体突出,辐射线清晰。石片角较大,长石片多于宽石片。许多石器都是利用砾石自然形状一次加工成型,很少有第二步修理。多数石器向一面打击,两面打击的只占少数。 水阳江旧石器的总体风格简单厚重,一步成型的工具比例很高,缺乏第二步加工和修理的。石制品以大型为主,缺少或较少我国北方石器组合中常见的比较精致的一些小型工具,如小型尖状器、雕刻器、石锥等。从石器特征看,水阳江旧石器是一种不同于中国北方旧石器的地方性旧石器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面貌,属于我国南方的砾石石器/砍器传统的旧石器文化,考古上称之为砾石石器工业类型。 从旧石器地点的埋藏情况看,石器地点沿水阳江的主流和支流分布,都位于当时的河漫滩阶地,各地点之间相距远近不等。远者10多公里,近者仅几百米。出土石器的数量各地点差别很大,多于100件的仅4处,大多数地点的数量少于10件。表明水阳江流域的古人类活动可能存在几个中心。如陈山遗址可能是其中心之一,中心活动区文化层厚,石制品丰富,一些层面保存了珍贵的古人类遗迹。 1997年考古工作者在毛竹山遗址发掘到一处古人类遗迹。遗迹形状为东西长10米,南北宽6米的半圆形,中心有直径4.5米的空白区,面积约60平方米。环带开口形似喇叭,环带体宽2米,由1200多件砾石和石制品构成,初步统计两者比例为12∶1。石制品多为石片、石核,工具较少,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砍砸器等,毛竹山砾石环带遗迹的发现在国内尚属首次,遗迹的性质和用途还有待进一步推定,但确定为人工遗迹是无庸置疑的,对探讨旧石器时代人类生产和生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水阳江旧石器出土点的岩性地层分析和放射性年代的测定,其年代属于更新世中晚期,在考古学上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至中期,距今约80万―10万年,延续时间长达60多万年。有学者认为,水阳江旧石器地点群很可能是一原始人群的生活圈,其中有些可能是活动中心或季节性营地,如陈山和官山等; 有些可能是人类偶然留下遗物的地点。当时的人们主要住在露天,在水阳江两岸过着半定居的流动迁徙生活,他们就地取材,制造自己所需要的石器工具。从砍砸器的数量大大超过刮削器推测,他们的经济活动以采集为主,狩猎为辅。在数十万年的漫长岁月里,他们在水阳江流域生息、繁衍,不断地改造自然,经受着艰苦的磨难。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发展中最初的阶段。迄今为止,新疆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基本上还没有什么发现,仍属空白。虽然据报道,1983年在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县吉日尕勒属于晚更新世地层中发现有人工用火遗迹,其附近又见有动物碎骨和一件较大的打制砍砸器,被认为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又1981年在阿图什县阿古村布古孜河东岸发现一具人头骨,据初步鉴定,为十八岁左右男性,距今约三―一万年。但是,吉日尕勒仅见有一件石器且不是出于有用火遗迹的地层之中,而动物骨头又未进行鉴定是属于哪一时期的何种动物;布古孜河岸人头骨未见有伴出的石器和动物骨骼,头骨本身所在的地质层位亦不清楚。因此,它们是不是真正属于旧石器时代文化,似乎还需要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目前尚不敢断定。 根据新疆的地理位置、环境和其周围各地区已经发现有旧石器时代文化的情况看,新疆地区也可能会有旧石器时代文化,我们期望今后有新的重要的发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