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早期人类的经济――狩猎和采集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早期人类的经济――狩猎和采集

分类:【地域文化】

人类的进化历程,可以追溯到200多万年之前。在这一漫长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人类是作为对野生植物种子、果实的采集者和对野生动物的狩猎者而生活的。这种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劳动分工、合作和智力的基础上相维系的。这是人类对自然的最持久、最成功的适应方式。只是在最近几千年内,农业的实践和动植物的驯化才取代了那一漫长而原始的生活方式。

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认识和了解,一部分是通过对那些至今仍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人们的研究而获得的(例如对我国东北和西南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生活状况的考察与研究)。从人们的活动和习俗以及老年人的回忆中,可以窥见人类早期的生活形式。另方面,也是极为重要可信的方面,是从早期人类的遗迹和工具,包括一部分人类化石中去探寻人类早期的生活情景。化石骨骼表明人类的早期类型是两脚直立的,具有能灵巧和精确地活动的两手。这一独特的体质特点,再加上行为和文化的日益复杂,使人类的狩猎与采集的生活方式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石器、骨角器的发明和运用,就是人类特有智慧的产物,也是人猿相揖别的主要表征。人类依靠武器和工具,扩大了脑和手的作用。从审察这些以石器为主的武器和工具中,我们大体可知悉早期人类不断进化发展的轨迹: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由打制的粗石器进至磨制的细石器、新石器;由功用的单一性进至功用的多样性。骨角器的出现,是石器制作技术发达的结果,石器的发达,人类才能开始狩猎的生活,人类进入狩猎生活,才能以获得的野兽的骨角齿牙制作生产工具。从中可以看出,人类生活生存的仰赖点,先是以采集为主,尔后有了狩猎。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人类不过是拿着石块和木棍,或于荒旷的原野山坡采集狩猎,或于湖泊河流的沿岸捕捉鱼类,饥则求食,饱则弃余,没有积蓄,也不知道私有。《淮南子:修务训》中说:“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食,食蠃之肉。”大概正是这一时代的人类生活的缩写。这一时代的人还不知道用火,和禽兽一样生吞血食。为了躲避猛兽的袭击,大半都结巢住在树上。《庄子:盗跖》云:“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这些传说,大概符合原始人群生活的实情。根据民俗学的指示推知,人类一出现在地球上,便结成了一种原始人群,这种原始人群的规模,必须适应于采集狩猎经济之最大可能,人数不会太多,十几,几十人之间。人与人的关系,都表现于这种群的组织之中,群中的两性关系,完全是基于生理的要求、或情感的共鸣而发生的纯自然的不固定的性交,以维持人类自身的繁衍和发展。

随着采集经济向采集――狩猎经济之转化,于是在原始人群中间,开始了男女性别的分业。男子群从事狩猎,女子群从事采集,以各自的劳动生产物相互供给,这样就建立了男女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韩非子:五蠹》云:“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食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狩猎带有一定的偶然性,猎物的来源不如采集植物果实可靠,这样的经济关系,就决定了女子在原始人群中的优越地位,加之生育的人口只认其母,这就造成了后来母系氏族的前提。随着人类谋生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扩大,或许因自然环境的变迁,人类由树上来到了地上,由巢居改为穴居。火的发明与应用,对于人类的社会发展来说,是一个伟大的推动力,不仅引发了人类生理上的变革,而且大大拓宽了人类谋生的领域。和男女性别分业并行,在原始人群中又发生了年龄区别的分业:人群中分出幼年群、壮年群和老年群。幼年群由社会共同抚养,壮年群和老年群分别从事不同的劳务。随着劳动工具的不断改进和复杂化,过去那种人人皆能制作简单工具的状况不适应社会需求了,对于工具的打制与修理,需要相当的经验,而这种经验的拥有者,必然归属那些经过长期劳动的老年人。这样,当壮年男子从事狩猎,壮年女子从事采集时,老人和孩子则留守洞穴,老人除照管孩子外,还要从事工具的制作和修理。最初在群中常被遗弃的老年人,今日被引用到生产过程中去了。这大概就是我国古书《礼记?礼运》篇中谈到的情况:“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

者皆有所养。”这是一个人人劳动、人人得食的原始的大同世界,没有尊卑贵贱,没有酋长臣属,一切依传统的习惯而维系。人们保持着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变化不大的旧石器时代的遗产、才智、兴趣、感情和原始的社交活动。以河北发现的古人类遗迹来说,桑干河流域阳原盆地的泥河湾人和北京周口店人就是过着上述那样的原始社会生活。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