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明十三陵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明十三陵

分类:【传统文化】

明代十三个皇帝的陵墓合称。分别为明成祖朱棣长陵、仁宗朱高炽献陵、宣宗朱瞻基景陵、英宗朱祁镇裕陵、宪宗朱见深茂陵、孝宗朱钓樘泰陵、武宗朱厚照康陵、世宗朱厚?永陵、穆宗朱载?昭陵、神宗(思宗、怀宗)朱翊钧定陵、光宗朱常洛庆陵、熹宗朱由校德陵、思宗朱由检思陵。在今北京昌平县境天寿山下,方圆40平方公里。各陵建筑布局、规制等基本一致。仅面积大小、建筑繁简有别。陵园平面由唐宋时方形改为长方形,由南向北分三个院落,依次为:碑亭、神厨、神库;祭殿、配殿;宝城、明楼等,系埋葬皇帝处。思陵即崇祯帝陵,清兵入关后修建,最小,无宝城。陵墓由汉唐两宋时期方形改为圆形。取消唐宋陵园中供帝王灵魂起居之下宫,唯中宫洒扫,不遗宫女,然更突出朝拜祭祀仪式。上陵之礼一年三举(清明、中元、冬至)。地下宫殿为最著称。自明永乐七年(1409)修建长陵起,至清顺治元年(1644)修建思陵止,200多年间定为“禁地”,驻大批陵卫。长陵地面建筑最为宏伟,定陵地宫1956年发掘。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长陵”、“定陵”。

在北京昌平天寿山下的小盆地中,有一片面积为40平方公里的陵区,环葬着明朝的13位皇帝,故称十三陵。

陵区的东、西、北三面山峦环抱,13座陵墓沿山麓散布,面积大小不等,建筑繁简各异,各据岗峦,面向中心――长陵。

长陵在天寿山主峰下,是明成祖朱棣和其皇后的寝陵,为十三陵中最宏伟的建筑群,也是十三陵的主陵,居中心位置。其它十二陵依山势各向东西、西南方向布置,东侧有宣宗的景陵、世宗的永陵、熹宗的德陵;西侧有仁宗的献陵、光宗的庆陵、英宗的裕陵、宪宗的茂陵、孝宗的泰陵、武宗的康陵;西南有神宗的定陵、穆宗的昭陵、思宗的思陵。陵墓始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经200多年经营,形成一组规划完整,布局主从分明的大陵墓群。

整座陵区的起点是最南端的五间六柱石牌坊,汉白玉砌成,晶莹光洁,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高14米,宽28.86米,柱石上雕龙兽图案,云腾浪涌,神态逼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牌坊建筑。

自牌坊向北,是陵区的正门――大红门,四周以山为墙,形成封闭的陵区。从门始至长陵有长6.6公里的神道,为十三陵的共同神道。过大红门,有座牌楼位于神道中央,在牌楼至龙凤门的神道两侧有24座石兽和12座石人(有马、骆驼、象、文臣、武将等),均为整块巨石雕成。建造年代为明宣德十年(1435年)。

龙凤门是一座三门并排的汉白玉石牌坊,三门间连以红色短墙,门额枋中央冠以石琢火珠,故又称火焰牌坊。

长陵建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是明陵的代表作,陵围墙分成三个院落,包括陵门、棱恩门、棱恩殿、明楼、宝城等。陵门为三洞的砖砌石门,院内设有神帛炉,正中为面阔5间单檐歇山顶的棱恩门。棱恩进殿门内第二院落内是长陵的主要建筑棱恩殿,为祭陵时行祭礼的地方。殿面阔9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顶,黄瓦红墙,三层白石栏杆环绕,面积1956平方米,殿内32根直径1米以上的楠木巨柱,雄伟洁雅,香气袭人,历经数百年,牢固如初,乃国内绝无仅有之佳作。

殿后院中有二层楼城堡,叫明楼,建在方形城墩上,黄瓦重檐歇山顶,檐下额枋书“长陵”二字。楼中立墓碑。有甬道通宝城,宝城圆形,高31米,直径340米,内为封土,下为玄宫(墓室)。

整座陵区,南北约9公里,东西约4公里,总神道后各分若干支路,通往各陵。各陵不再独设石像生、碑亭之类,各陵独立,又彼此呼应,成为气象宏廓而肃穆的整体。

解放后,发掘了部分陵墓,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献,为研究明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明代诸帝的陵墓群。位于北京西北88里的天寿山麓。天寿山原名 “黄土山”。据说,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便派人四处择选 “寿城”。先选了昌平狼儿峪,但“朱” (与猪谐言) 遇“狼”是不祥之兆,被否决。后又选北京西郊的燕家台,但“燕家”又与“晏驾” (皇帝死称晏驾)谐音,又被否定。最后找到黄土山认为是块“吉壤”,可是名字不雅,于是定仪封其山为天寿山,寿城便被确定在这里。天寿山是燕山支脉,东、北、西三面峰峦叠嶂,如同护屏,南面蟒、虎二座小山相对,俨然门阙; 中间是面积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诸陵各以一座山峰为背景,红砖黄瓦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明朝十六帝,除朱元璋建陵于南京,其孙建文帝朱允?在“靖难之役” 中下落不明,景泰帝改葬金山外,均葬此处。共建有成祖长陵、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思宗思陵十三座帝陵,故称十三陵。各陵共同使用一条总干神道,神道建筑有石牌坊、大红门、碑亭、石象生、龙凤门等。汉白玉仿木结构的石牌坊位于神道最南端,面阔五间,6柱11楼,雕刻精美,雄伟壮观。向北为陵园门户大红门,门分三洞,东西两角门,门前立碑,上刻 “官员人等在此下马”。大红门东西两侧80里围墙环绕诸陵。过门2里,建有长陵碑亭,重檐黄顶,内有龟趺石碑一通,正面题“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为明仁宗御制,长达3500多字。碑阴有清乾隆《哀明陵三十韵》。十三陵中,只有长陵有圣德神功碑。大碑楼至龙凤门神路两侧有石兽二十四座,狮、獬豸、象、驼、麒麟、马6种,十二对,各为立卧。石人12尊,文、武、勋、臣各4。这组石雕俱用整块巨石琢成,造型准确,刀技纯熟。石像生的北端为棂星门,又称龙凤门,是汉白玉制的牌坊。3门并列,6根门柱形似华表。3门额坊中央,分别有一颗石琢火球,因此又叫火焰牌楼。据说此门就是南天门,进了此门,灵魂就升入了天堂。向前过七孔石桥,分别有神路通向各座陵寝。各陵除面积大小、建筑繁简外,布局基本相同。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有碑亭、神厨、神库等;第二部分有祭殿(央恩殿)、配殿等; 第三部分是明楼、宝城等建筑。明代设有神宫监军,专掌陵寝保卫,下领甲士6204名。(沈国元: 《两朝丛信录》)。十三陵以长陵为中心,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是我国完整地保存到现在的最宏伟的帝王陵墓建筑。

明十三陵

明代帝王陵墓群。在北京市昌平县,距城约44公里的天寿山下方圆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上。因有成祖长陵、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思宗思陵13座陵墓,故名。各陵除面积大小,建筑繁简有异外,其建筑布局、规制等基本一样。平面均成长方形,后面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宝城。建筑自石桥起,依次分列陵门、碑亭、棱恩门、棱恩殿、明楼、宝城等。各陵原设有“监”,专司祭祀扫陵之事,现仅存德陵监监墙。陵区四周原有墙垣环绕,现仅存残迹。整个布局以天寿山主峰下的长陵为主,有10公里长的主神道,直通正南大宫门,宫门外有五门六柱。大石牌坊,为陵区起点。宫门内碑亭以北,有18对石象生分立神道两旁。再北则为龙凤门,园内各陵各成体系。从明永乐七年(1409)长陵破土动工到明亡,陵园的营建工程从未间断,规模之大,可想而知。其中地面建筑最宏伟的长陵和已发掘的地下宫殿定陵为最著称。整个陵区山环水绕,群峰叠翠,红墙金瓦,隐现其间,为北京十大名胜之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0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