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易筋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易筋经

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健身法书名。于明天启四年(1624)出现。旧传为西竺达摩祖师所创,清代凌廷堪《校礼堂文集?与程丽仲书》认为系天台紫凝道人假托达摩之名而作。道家、释门多传习。“易筋”,意为将松弛萎缩肌肉变为强壮结实。分内功和外功。内功主静,外功主动。主张在行气基础上增加力之练习。特点是动作简单,多用暗劲,意守丹田并和呼吸密切配合。清代流行12势:韦驮献杵3势,摘星换斗,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马刀,三盘落地,青龙探爪,卧虎扑食,打躬,工尾(掉尾)。此属内功。外功8法:举、提、推、拉、揪、按、抓、坠。

易筋经是我国古老的养生术之一。顾名思义,“易”为改变,“筋”指肌肉筋骨,“经”是方法,意即强壮肌肉筋骨的方法。易筋经始于晚明,流传于清代。咸丰八年(1858年)前出版的来章氏辑本《易筋经》中的图片和说明,以及清王祖源的《内功图说》载有《易筋经十二势》图文。

易筋经是一种内外兼练的气功健身法。练内名洗髓,练外名易筋。其锻炼分为内功、外功两种方法。内功的目的在于达到内壮,其法一为守中积气,二为勿他想,三为持之充周。易筋经的外功,有揉法、下部行功法、练手余功、外壮神力八段锦等法,以及十二图势演练内容。

清代晚期,还流传有另外两种易筋经图势,一种为十二式《易筋经图说》,书后有光绪初年梁世昌的跋文,是一种以“意想气贯两手,默默数数字”为主的锻炼形式。另一种是梁世贤所辑的二十二式《余图易筋经》,它由前者发展而来。这两种易筋经可作为补发外气,进行外气治疗或技击的基本功夫,所以手抄本中有“技艺外丹”之称。此外,清朝有些版本的《易筋经》后还附有《洗髓经》,显然是在原功法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加强了内功的锻炼。易筋经流传至今,已形成多种流派。

中国古代健身法。“易”的含义是改易,隐有增强之意;“筋”泛指肌肉、筋骨;“易筋经”,就是强健筋骨以祛病延年的养生健身方法。易筋经的起源,据说为达摩所创,清人认为是天台紫凝道人假托达摩之名所作。易筋经有众多流派,繁简不一,但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练功时采取站立姿势,上肢动作偏多;另一类采取姿势多样、全身运动、动静结合的方法,配合呼吸、意念,动则全身用力,静则全身放松,这一类方法较多为今人采用,其姿势名称为:韦驮献杵势、摘星换斗势、出爪亮翅势、倒拽九牛尾势、九鬼拔马刀势、三盘落地势、青龙探爪势、卧虎扑食势、打躬势、掉尾势等。易筋经动作简单,多用暗劲,讲究意守和呼吸。久练易筋经,不仅可以增强肌肉力量,而且也能增强内脏器官的功能。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