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春秋时期中原的哲学思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春秋时期中原的哲学思想分类:【地域文化】 西周末年,申侯联合犬戎攻破镐京(今陕西西安),幽王死于骊山。太子宜臼即位,史称周平王。由于镐京残破,又处于犬戎势力控制之下,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把都城迁到了洛阳,掀开东周历史的一页。人们把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后期称为“战国”。洛阳自周武王、成王、周公营建作为它的东方重缜,经过250多年的历史发展,已经成为全国的文化名城,平王东迁以后,它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的学术文化中心。 西周是“学在官府”的时代,学术文化基本上为贵族所掌握。东迁以后,在洛阳的史官和卿士,同时也是当时知识最渊博的精神贵族。他们精通夏书、商史、周典、诗礼及古代典章制度。他们都是出身显赫的世家贵族,有一套传统的政治哲学;他们在谏议朝政、评论各国得失、进行外交活动的酬答应对中,不时闪耀着先进的哲学思想的光辉。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他们在论述民与神的关系时,总是把民放在神的前面,突出民的地位,把修治文德,以保证人民财用的充足,看成是一切政治的基础。 2.自周大夫伯阴父以来,以自然本身具有的阴阳两种对立性质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灾异;以社会的矛盾规律来说明社会的历史演变及兴衰存亡,发展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3.东周洛阳的卿士,是周公之道的正统继承人;但已经抛弃了周初的天道观念。宣布:“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已初步超出天道观的牢笼。 4.他们的一套政治哲学的核心,建筑在礼的基础上,以礼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这个礼是根据当时现实阶级关系,确定不同人们的义务和权利的界限,制定他们行动应该遵守的等级差别,旨在促使社会的协调,以达到政治的清平。虽然它只是难以实现的幻想,但是它包含了重视人的力量的信念。对人文及理性的尊重,是思想领域里的进步和解放。 在中原地区一些侯国的贵族中,也产生了不少出类拔萃的智能之士,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受到的贵族教育,与东周的卿士同一类典。 在卫国有石雌、宁戚、史?、蘧伯玉等人,孔子也经常赞叹“卫多君子”。在宋国有华元、向戌。郑国封国虽较晚,却后来居上,在春秋初年成为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的中原强国,出现颖叔考、游古等一批文化名人。尤其是子产,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有唯物主义哲学倾向和无神论观点的思想家,他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的千古名言,是对天道观的全面否定,子产唯物主义的思,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