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昭君――贤之闭月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昭君――贤之闭月分类:【风俗文化】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为了西汉与匈奴之间的和平,她自愿出塞和亲,远嫁异族。也正因为她的这种英雄行为,使汉匈和睦、边陲安定,民族共生。王昭君因此名留青史,备受爱戴。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首《咏怀古迹》是唐代诗人杜甫对王昭君的描述。其“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出自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画工弃市”一文。它记述了王昭君因不肯贿赂画工毛延寿,而得不到汉元帝召见。当匈奴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时,昭君自愿出塞和亲。临行前,汉元帝看到“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的王昭君,后悔不已,一怒之下,杀了画工毛延寿。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假托薛宝钗之口言:“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又有 ‘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各出己见,不袭前人。”其意虽本为讲解做诗方法,但也流露出笔者对历史秉承的客观态度。 那么,王昭君的真实容貌到底如何呢? 范晔的《后汉书?南匈奴传》中记载:“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其中“丰容靓饰,光明汉宫”一句形容王昭君的姿容、妆饰艳冠汉宫。李白《于阗采花》诗:“于阗采花人,自言花相似。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乃知汉地多明姝,胡中无花可方比……”李白以人比花,赞美王昭君的娇艳、柔媚之态。可见虽同为赞美之词,但由于诠释角度的差异,感受也就各不相同了。 同样,王昭君出塞时的服饰形象也引起颇多争论。在人们约定俗成的意识中,昭君的服饰形象即是头戴红暖兜,身披毛边红斗篷,怀抱琵琶,骑白马。斗篷作为王昭君的形象标志符号,据说是受到京剧的影响。一般来说,京剧服装多为明代风格,但在清朝入关后,尤其是晚清时期,也多少受到民间服饰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女装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斗篷就是一例。斗篷俗称“莲蓬衣”,是披搭在肩上的无袖外套,多用以出行赶路。它是一种中纳棉絮的披风,对襟,直领或圆领,下长至膝。其制由蓑衣演变而来。最初多用棕麻编织,着之以御风雪。虽然可以抵御风雪的斗篷比较适合王昭君在合番时穿着。但是中纳棉絮的斗篷却是在明清时才普及,一如《中国衣冠服饰大词典》载: “入清以后,妇女穿此者日益普遍,形制更为精巧。通常以质地厚实的锦缎呢馏为之,考究者则在里层衬以皮毛,外表一般多绣花纹。”而王昭君头上的暖兜,即清女子出行时戴的暖帽,则更进一步明确了时代特征。 明代《千秋绝艳图》中,坐在斑斓虎上的王昭君身穿胡服。其头上围着的毛皮额饰与身上的胡服十分相配。这种额饰还出现在清代吴有如的《古今百美图》中。它名为“昭君套”,亦称“昭君卧兔”,是明清妇女的额饰。其材质是毡、皮,多用于冬季。据传王昭君出塞时曾用过,故此得名。由此可见,时代特征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影响不可避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清代特有,早在唐代阎立本的画作中已见端倪。《图画闻见志》云:“阎立本图昭君妃虏,戴锥帽以据鞍……殊不知锥帽创从隋代……虽弗害为名笔,亦丹青之病尔。” 相比之下,绘于元代青花盖罐上的王昭君形象则更贴近历史。只见她头梳高髻,身着汉袍,怀抱琵琶,骑白马,行于队伍中间,好一派雍容大度的皇家气势! 同样,作为服装佩饰的琵琶也曾遭到质疑。因为琵琶是自西域传来的乐器。作为汉家公主的王昭君在出塞时怎会以西域乐器琵琶作为思乡之情的慰藉呢。但在历代画家笔下,琵琶和斗篷一样都是王昭君服饰形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许是借琵琶之声来倾诉她的寂寞心声,寄托悲戚的思乡之情吧。如“如何一段琶琵曲,青草离离永未休”(虞集); “含情欲说无语处,传与琵琶心自知”(王安石); “毳帐琵琶曲,休弹怨恨声”(沈德潜) ……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