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普乐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普乐寺分类:【传统文化】 俗称圆亭子。在今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东北平岗上。始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次年竣工,为蒙古、维吾尔、哈萨克、布鲁特(柯尔克孜)等族代表进京朝觐用。占地24000平方米,布局分前后两部,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宗印殿、贽城(坛城)等。形制多为汉式,仅宗印殿屋脊正中琉璃塔、左右配殿金刚塑像等具喇嘛教特色。贽城旭光阁,外形颇似北京天坛祈年殿。阁内外有柱12根,上覆重檐伞式攒尖黄琉璃瓦顶。阁中置一立体曼陀罗,内奉上乐王佛铜像1尊。阁顶大型圆型斗八藻井内有二龙戏珠,制作精美。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藏传佛寺。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东北平岗上。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据乾隆御撰《普乐寺碑记》所载,建寺缘起是为了满足每年参与避暑山庄秋?的蒙藏少数民族首领的宗教信仰,团结一心,普天同乐之意。遂采纳章嘉活佛建议,正对磬锤峰建普乐寺。俗称圆亭子。寺占地24000平方米。建筑风格汉藏结合,前部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一如汉族佛寺,但宗印殿有所变化,殿脊正中饰琉璃塔,殿内装饰用喇嘛教六字真言图案等。后部主体建筑贽城 (即坛城) 形制独特。下为三层方形高台,中层四周有雉堞,四角和四边正中建琉璃喇嘛塔。上层围以石栏,中央圆座上建形似天坛祈年殿的重檐圆顶旭光阁。整个坛城上圆下方,象征天地。旭光阁中央圆形石制须弥座上,建有大型立体曼陀罗模型,中间供奉上乐王佛铜像。阁顶为大圆形斗八藻井,内雕二龙戏珠,造型生动,雕刻细腻,金碧辉煌,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普乐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武烈河东岸,安远庙以南,坐东向西,面向避暑山庄。始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次年落成。占地2.4万平方米,平面规整,呈长方形。布局呈十字形,十分对称,是外八庙中布局最严谨的一座。寺内建筑顺序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配殿、宗印殿、群房、贽城、旭光阁。以宗印殿为界,前部建筑采用汉族寺庙传统手法,后部建筑则突出喇嘛教寺庙特点。宗印殿是寺庙前半部主要建筑,基座高1.36米,面阔7间,进深5间,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覆顶,绿瓦剪边,屋脊正中嵌置大型琉璃喇嘛塔1座。贽城即坛城,为一石砌方台,是喇嘛教传授佛法之地。共3层,第一层台高7.2米,44.4米见方,四面正中辟拱门,台上砌雉堞,俨如城池;第二层四周,建有8座琉璃喇嘛塔,形状相同,色彩各异。上层为一高6.6米,32.8米见方平台,周以石栏。台中圆形殿座,上为旭光阁,仿北京天坛祈年殿形制而造,是普乐寺主体建筑。平面呈圆形,直径21米,高24米,檐柱和金柱各12根,重檐伞式攒尖顶,覆以黄琉璃瓦。阁内汉白玉圆形须弥座上,还有大型立体曼陀罗,内供双身胜乐王铜像。藻井造型精美,中悬鎏金二龙戏珠,金碧辉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外八庙景区武烈河东,安远庙和溥仁寺之间。俗称圆亭子,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是清政府为西北地区蒙古、维吾尔、哈萨克、布鲁特(柯尔克孜)族上层人士来避暑山庄朝见而建。占地面积24000平方米。全寺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为汉式寺庙建筑,有庙前广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配殿、宗印殿等。后部为藏式贽城,高3.36米金刚墙围砌而成的高台上,建有四门与72间围房(已无存)。正门西向,内置乾隆题刻《普乐寺碑记》碑。围房正中为44.4米见方的石砌方台。台顶正中为32.8米见方的石台。这两层方台称“阁城”,即坛城,为喇嘛教密宗修炼、传授密法之地。贽城正中建有旭光阁,为普乐寺后部主体建筑。阁平面呈圆形,直径21米,高24米,有檐柱、金柱各12根,类似北京祈年殿,重檐黄琉璃瓦攒尖顶。阁内英武石雕砌圆形须弥座上,建有中国最大的立体曼陀罗,中供乐王佛。阁顶部饰龙凤天花,藻井雕刻精美,中悬鎏金二龙戏珠雕像,溜金斗?逐层上收,藻井构件满敷金叶,为中国古建藻井之冠。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