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普宁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普宁寺分类:【文化精萃】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之旁。因寺内有巨大木雕佛像,又称大佛寺。1755年(清乾后) 遵旧制建立此寺。寺庙规模宏大,占地23,000平方米。寺内建筑综合汉、藏建筑风格为一体。寺内存有《普宁寺碑》、《平定准噶尔勒铬伊犁之碑》,《平定准噶尔后勒铬伊犁之碑》三通。碑后是藏式建筑天王殿和大雄殿。大乘阁内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像,高22米多,是我国现存最大木雕像之一。 亦称大佛寺。在今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北。清乾隆二十年(1755),依西藏三摩耶庙之式,综合汉藏寺庙建筑形制兴建,占地23000平方米。中轴线上。列门殿、钟鼓楼、碑亭、天王殿、大雄宝殿、大乘之阁等。大乘之阁为寺主殿,高36.75米,6层飞檐,层层内收,最上以4小方亭簇拥1大方亭,亭顶矗立镏金宝殿,庄严巍峨。阁内置千手千眼木雕大佛1尊,高22.23米,腰围15米,由松、柏、杨、榆、椴木雕刻相拼而成,比例匀称、神态安详,为国内最大木雕佛像之一。佛顶立1.2米高无量寿佛,两侧善财、龙女侍立。阁四周有塔、台等小型藏式建筑,象征佛经中“四大部洲”、“八小部洲”。碑亭内立《普宁寺碑》、《平定准葛尔勒铭伊犁之碑》、《平定准葛尔后勒铭伊犁之碑》。寺内另有供清帝听经、休憩用妙严室、日光殿、月光殿、讲经堂等。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藏传佛寺。在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之北。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因寺内有大佛,俗称大佛寺。据乾隆御制《普宁寺碑》记载,是年5月乾隆平定了蒙古准噶尔部达瓦齐汗的叛乱。冬10月乾隆在避暑山庄大宴有功之臣,封赏厄鲁特蒙古四部首领,特循祖制建寺以记之。又因 “蒙古向敬佛,兴黄教,故寺之式,即依西藏三摩耶庙之式为之。”特取普天安宁之意而名之。寺坐北面南,向着避暑山庄。占地23000平方米。前半部为伽蓝式,主要有御碑亭,亭内立有《普宁寺碑》、《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3通。亭后为大雄宝殿,内供三世佛和十八罗汉。后半部为藏式曼荼罗建筑,主殿大乘三阁高36. 75米,正面六层重檐,五座方亭攒尖顶,象征须弥山。四周的小型喇嘛教建筑台、塔、异形殿堂,分布有致,代表佛经中的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太阳、月亮……构成一个佛国世界。阁内供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像,高22. 28米,腰围15米,由松、柏、榆、杉、椴5种木材相拼雕刻而成,造型魁伟,比例适度,神态慈祥,衣纹流畅,质感飘逸,全身泥金,光彩奕奕,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拼木雕像。普宁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 宁 寺 俗称“大佛寺”,在避暑山庄东北5公里处。背靠松树岭,依山就势而建,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是乾隆帝为纪念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达齐瓦、阿睦尔撒纳武装叛乱而建。普宁寺规模宏大,建筑物保存完整,由南而北依次为:山门、钟鼓楼、碑亭、天王殿、配殿、大雄宝殿、大乘之阁,和围绕大乘之阁建造的日殿、月殿以及象征佛经中的“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建筑。大乘之阁东南一组建筑为妙严室,西南一组为讲经堂。全寺以大雄宝殿为分野,前部采取汉族寺庙建筑形制,布局规整;后部建筑依地势高低变化布局,着意突出大乘之阁,为藏族寺庙建筑形式。大乘之阁为全寺主体建筑,立于石台正中,高36.75米,融汇汉族楼阁殿亭造型而成。正面外观6层,背面4层,两侧5层,内部实为3层。阁顶造型奇特,四角各建一方亭形攒尖顶,上置鎏金铜宝顶;中间部分高出一层,略内收,覆以大方亭形攒尖顶,再上置巨大鎏金铜宝顶,高低错落,造型美观。阁内矗立一木雕大佛,高22.28米,腰围15米,用柏、松、榆、杉、椴五种木材雕成,重约120吨,佛身有42臂,头顶立无量寿佛,高1.53米。此大佛系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木雕像。大佛造型生动优美,雕刻精细流畅,为我国古代木雕艺术杰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外八庙景区东北部。又名大佛寺,是外八庙中保存至今最为完好的一座。乾隆二十年(1755),清政府平定蒙古准噶尔部达瓦齐的叛乱,为纪念胜利,乾隆兴建了该寺。建筑形式合汉藏为一体。前半部分为汉式寺庙建筑,有碑亭、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碑亭立有三座石碑,上刻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的乾隆御制碑文,记述建寺和平定叛乱的经过。后半部分仿西藏三摩耶寺,为藏式建筑,有大乘之阁、日殿、月殿、“四大部洲”、“八小部洲”等。普宁寺占地23000平方米。大乘之阁是全寺主体建筑,高36米余,内供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音。观音高达22.28米,头顶一尊小佛,全身42只手,用木材120多立方米,重110吨,造型匀称,刻工精湛,是国内大型木雕佛像之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